华人妈妈在Big W买奶粉被拒,最终霸气回击!在澳洲如果被欺负,千万要这么做

2017年12月05日 16:55

来源:

由于各种主观和客观的原因,货架上的奶粉,至今仍处于“一罐难求”的尴尬处境。

 许多白人顾客将这一现象的产生归结在中国买家身上,而一些澳媒曝光中国买家如何“全家上阵”,绕过超市“限购”的门槛的新闻,也更是让一些本地顾客对中国买家产生了固有的偏见。

 就在前两天,知名网络社区天涯论坛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帖子:

 

网友“远方的天空里”(下文简称“楼主”)发帖表示,她虽然在了三年多,也或多或少遭遇过歧视,但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仍然让她十分难受。

 楼主说,她住在一个距离省城需要开车两小时的小地方,那里的华人较少,奶粉的供应也比较正常,但仍然有每人限购两罐的规定。

前段时间,楼主接到了来自朋友的委托,希望她能帮忙邮寄超市里的

 由于居住的地方比较偏僻,楼主一般只会接来自朋友的委托,这样就可以慢慢购买,在日后到省城时一并寄出。

机缘巧合之下,她在Big W与丈夫一同选购帐篷时看见超市里奶粉库存充足,她的丈夫于是买了两罐。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因为机会难得,楼主心想可以趁机再买两罐。于是她把孩子交给丈夫,嘱咐父子俩到门口等着,自己再进入超市想再拿两罐。

 然而,当楼主拿着奶粉走去付账的时候,收银员忽然隔着空对她吼道:“你不能再买奶粉了,你的丈夫刚刚已经买了两罐了,你也不要想让别人帮你买!”

 由于这名收银员当时的态度特别恶劣,又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楼主一下子就懵了,觉得特别尴尬。为了息事宁人,楼主只好乖乖的把奶粉送回货架,“灰溜溜的从超市出来”…

 

然而,等楼主与丈夫汇合之后,才醒悟到自己并没有违反超市的规定:

 “超市明明说了每人可以买两罐,我老公买了,为什么我不能买?重点是,那个大妈(指训斥她的收银员)为什么要在公共场所冲我大吼大叫,即使我做的不合理,她完全可以平静的跟我说,而不是这样对我。何况我并没有违反超市的规定。”

 楼主越想越气,于是决定找收银员理论。

她让丈夫先带孩子去停车场,自己则回到Big W。她先到奶粉柜台确认了上面写着two tins per customer(每人两罐),然后拿了两罐奶粉去找那名收银员大妈,质问她为什么自己不能拿奶粉。

 那名收银员大妈的态度依然很恶劣,表示:不是每人两罐,而是每个家庭两罐!

 她还对楼主说:“不要以为我不知道你们买奶粉要干什么,你们就是要寄回中国,一堆中国人把我们的奶粉买光了,害澳洲妈妈买不到奶粉。”

 

楼主后来也承认,她说的确实是事实,但她更在意的是这名收银员大妈的态度。

她要求这名收银员大妈向她道歉,对方表示拒绝,并说不觉得这样对待楼主有什么问题,叫楼主走;双方争执不下时楼主的丈夫带着孩子回到了超市,询问发生了什么事。

 了解了事情之后,楼主的丈夫对这名收银员大妈说:“如果你们的规定是每个家庭两桶,那你们应该把那个每人两桶改成每个家庭两桶。”

大妈就说,这是公司的规定,她只是执行。她甚至还把楼主放在收银柜台上的两罐奶粉放到柜台底下,摆明了不想把奶粉卖给这个华人家庭。

 

在看到楼主的孩子后,这名收银员大妈还说:“一个孩子一周两罐奶粉,一周之内我盯着你们,不会让你们再买奶粉!”在愤怒与屈辱之下,他们一家三口只能离开了这间Big W.

 第二天,楼主的丈夫拨打了投诉电话,接线员表示是这名收银员大妈的问题,但由于楼主以及丈夫没有留意到她的胸牌,因此接线员建议他们直接找卖场经理投诉。

 下午的时候,楼主在家中陪伴孩子时,丈夫回来了。

他告诉楼主,卖场经理的态度很好,他谈了半个小时,期间不停地向楼主丈夫道歉,说这样的事情不应该在Big W发生,他们家庭确实可以一共买四罐奶粉,并表示那个收银员以前就有类似的问题,说话不经过大脑。

 

这名经理还对楼主的丈夫说,不保证这个大妈一定道歉,因为他也强迫不了她;但是他肯定会处理的,处理结果会通过电话告知。

最后,这名卖场经理还把楼主丈夫带到巧克力柜台,告诉他作为赔礼巧克力可以随便挑。当然,楼主的丈夫没有要,直接回家了。

 事后,楼主回忆称,在碰上这样的事情,应该一开始就找卖场经理理论:

“大部分白人都会或多或少的轻视,而大多数亚裔也是忍忍就过去了,所以就更导致了白人无所顾忌,因为他知道你不会反抗,他不用付出代价。”

 最后,楼主还表示,在澳洲三年多,像这名收银员大妈一样的收银员也是第一次见,大部分澳洲超市收银员的态度还是很好的。

 

无独有偶,前段时间,在Big W也发生过类似的事件:一位来自新加坡的华裔妈妈到Big W与闺蜜一同给自己的孩子买奶粉,直接把奶粉一把夺下,还痛骂她们“不准把奶粉卖回中国”!

 

不得不承认的是,由于“奶荒”的缘故,中国买家与澳洲超市方之间的关系也日渐紧张,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不仅仅是中国卖家的问题。

许多本地人也过度放大了自己的偏见,双方的关系也因此更进一步恶化,造成了如今剑拔弩张的情况。

 小编认为,当下华人和澳洲卖家都应该各退一步,海阔天空,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