唱着歌儿就把钱挣了?墨尔本又一个“世界第一”这是啥创意

2018年04月21日 17:39

来源:马说东西

世界宜居第一的,最近又被评选为“世界音乐演出之都”。随便一个周六,都能吸引超过11万歌迷,在各种音乐演出上狂欢。

有些现象,真是: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

即使本地人,也一直误认为:周六狂欢人数最多的,是澳式橄榄球决赛那一天(AFL Grand Final)。现在才发现:其实哪一个周六,音乐会的人数都比它多!

去年一年(2017),超过1750万人,跑到墨尔本, 吹胡子瞪眼地狂嗨。

要知道,整个,也不过2400万啊!每年竟然有1750万人,跑到墨尔本来听歌。包括各种酒吧驻唱、室内演出、露天音乐会,等等。比2012年的数据,增长了12%。

鬼佬原来是这样玩的啊。

每周都在各音乐场所狂欢的

不是说澳洲好山好水好寂寞吗?原来他们各种自嗨,都爆了棚了,只是我们多数不知道。

这些自嗨,带来的商业收入,出人意料。据统计:仅音乐演出现场的——门票、吃、喝三项,2017全年就贡献了14.2亿澳币,合着70多亿人民币。钱如潮水。

毕马威的一位全国合伙人,在皇家理工总裁班(汉化课程)上,说过一句话:当你提及澳洲人口少时,一定要注意:人口少,不意味市场小。澳洲有着巨大的经济能量,值得大家发掘。

Ad:美好不容错过,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时光,现在就订票

看来此言不虚:赚钱方式不同,我们还需要时间去了解。等我们弄清澳洲人的门路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就大显身手了。

我知道的几位朋友,到澳洲就想从事演出、或文化产业,但一直没啥起色。看来,这一个突然冒出来的世界第一,以及背后的门道,值得想做演艺与文化的朋友参考。

下面就是一些有用的数据与现象。

负责这一项调查的杜波牛顿(Dobe Newton)先生说:音乐演出,才是墨尔本的主流文化,社会向心力。

他说:几年前,州议会对面的Palace(宫殿),作为墨尔本人音乐地标100多年;前几年被开发商买走,改为公寓销售时,墨尔本人心都碎了。虽然噪音、开发诱惑、租金成本等等,一直在挑战,但数字说明了一切:墨尔本的音乐演出场所,这几年涨势非常好。

人头攒动的音乐会

统计发现,大墨尔本地区,有464个场所每周至少举办2场演出。另外,平均每9503个墨尔本人,就有一个音乐场馆。这一数据,击败了纽约(每18554个居民一座音乐场馆),洛彬基(每19607位居民一个音乐场),伦敦(每34350位居民一个音乐场馆)。

墨尔本音乐人Dan Sultan觉得这没啥大惊小怪的。

“墨尔本一直都是音乐城市的No.1。这个调查结果,不过是证实了我一直认为的结果,”他说,“我是在内城长大的,记得小时候,经常看到乐队在饭馆、咖啡厅门前演奏,这启发了我的音乐细胞,打小就渴望赶快长大,弹电吉他。

他还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

“我们澳洲人——不仅仅是墨尔本人,而说我们澳洲人,总有点妄自菲薄(tall poppy), 总觉得我们不如别人,(创意产业)没人家好。但事实是,我们就是很棒!我们在很多地方比别人棒!以前还是想想,现在可是官方(数据)啊!”

维州音乐协会的主席Patrick Donovan说,墨尔本是从2012年起,一步一步成为世界音乐演出之都。在全球音乐市场下滑趋势中,墨尔本却一枝独秀;不但乐人与观众增长,临时的演出场所,也在增长。

这个主席的名字,大家记一下。如果你打主意文化市场,这位先生是一个可能帮到你的人。

州创意产业部部长Martin Foley说:音乐,是墨尔本DNA的一部分。演出场馆、行业组织、音乐人,一片欣欣向荣。这也得益于政府的财政补贴,帮助艺术家们跑出去开发新的观众市场,以及改善演出场所的环境。

墨尔本的一支有名乐队,名字竟然是“Peking Duk(北京烤鸭)”。他们创作的《陌生人》(Stranger),斩获两奖,火遍大街小巷。你走到任一角落,都能听到这首歌。

来自墨尔本的乐队“北京烤鸭”

是什么,在支撑墨尔本音乐演出市场,以至如此火热?

墨尔本。一家家昏昏欲睡的老旧酒吧,突然变成了生气勃勃的音乐场。有意思的是:这一变化的市场驱动力,不是年轻一代,而是那些年届50?60,甚至70岁的当地人!

他们想听他们年轻时的音乐,跳当年的舞姿,同时来一杯,再交交朋友——这是要再活一次的节奏啊。

为什么资深人群(俗称中老年人),竟然成为音乐演出的市场主力?

演出经纪人朱丽 (Julie Cav?anagh)说:这股浪潮开始于2003年。那时,墨尔本的音乐场馆还没这么多,起因也十分偶然:

那年,一个1960?70年代的乐队来演出。本是过气艺人,没想到6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观众们蜂拥而来,希望再睹喜欢的乐队重现。市场反应让人大跌眼镜。

老一代艺术家重新活跃了起来

音乐业人士突然发现:

上世纪婴儿潮的那一代人,(孩子们都离手了),希望重出江湖,再听那些陪伴他们长大的音乐。这么一来,墨尔本的音乐场馆,呼啦一下就疯涨起来。

这种心理,让我想起前不久张学友的。4?50岁的华人,也是蜂拥而至啊。那晚朋友圈全是怀旧了。

朱莉说:尤其过去5年,发展最快。这一切,都是开始于Oakleigh(墨尔本东南区)的 Caravan Club 。

真令人惭愧:他说的这个地方,就在笔者的家附近,笔者从不知道:看起来静悄悄的地方,竟然是这风暴的源头。

也许,这就是我们“找不到当地机会”的原因之一啊:

不知道这些宁静街道的后面,都在发生什么。身边都翻江倒海了,我们还是觉得静悄悄的。

《将宁静搅碎 》(Disturbing the Peace)与《中年危机》 的吉他手彼特说,他的观众出现了一个新群体:那些孩子刚刚离家的中老年人。换句话说,他的观众多数不用怎么工作,准备大玩一场了。

看来,天下父母都一样:年轻时为了孩子而拼命,等到孩子长大了离家了,父母才想起要好好享受人生了。

可怜天下父母心。别说“老外没人情味“了。

这位吉他手还发现:音乐竟然有挽救家庭的功能。

找到活力的老一代艺术家们

“音乐就像浆糊“,他说,”一种文化浆糊 (Music is like a cultural glue)。人们都记得年轻时的歌曲,这是怀旧nostalgic。但人们没想到:往日情怀,同样治新病。

“随着年令增长,人们来往日少。但是,当他们来到音乐会,突然发现同龄人中,因为怀念同样的老歌,一下子就联系紧密了。

“有意思的是:当我重登舞台时,曾邀一位朋友捧场。结果3个月后,他跑来感谢我,说我挽救了他的婚姻!

曾几何时,他一直呆坐家中,像待在“人的洞穴”里。现在呢,他和太太每周都跑各种音乐会去!

怪不得每次周末,路过Chapel Street, 几公里的街道全是音乐?。

近千个演出场所,1750万人次,门票+吃+喝,就创造了14亿澳币的巨额现金流,那么,是不是还带动了其他商业机会?

这一问题,让笔者再次想起毕马威合伙人,在理工大学总裁班(汉化课程)上的话:

澳洲人口虽少,经济储能巨大。你我需要深入进去,学习了解,就会发现不一样的宝藏,实现同一样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