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私募搞投資 踩遍澳洲熱點

2017年02月09日 20:59

來源:《澳華財經在線》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私募股權投資活動升溫,2017財年前景光明”
——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

澳華財經在線 2月9日訊 上財年,私募基金所涉併購交易的份額由前一年個位數,驟然提高到20%,這種激增背後有著怎樣的原因?資本市場嗅覺最為敏銳的私募巨頭們正在關注哪些領域?SIV基金遭遇“骨感”現實,未來能否取得復甦?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澳大利亞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就私募投資的現狀與未來趨勢做出權威解讀:2016財年,私募基金所佔全澳併購交易的份額由前一年的4%,驟然提高到20%。

上財年最後一季度,由於宏觀經濟不穩定,以及聯邦大選帶來政治不確定性,PE交易活動減少,但是現在又再度攀升。
 
過去一年,多家私募基金成功籌資,意味著對高質量資產的搶奪會越發激烈。一些行業領域出挑,比如,醫療板塊活動顯著增加,相關併購交易量增長了18%,交易額增長8%。醫療科技交易對PE的吸引力持續增強。
 
同樣在醫療領域PE投資退出,資產多轉讓給了中國買家,包括KKR以17億價碼將癌症護理公司GenesisCare轉讓給麥格理與中國資源公司(詳情點擊),Archer資本以9.38億退出澳大利亞第三大私營醫院運營商Health Care,由中國綠葉醫療集團接盤(詳情點擊)。
 
根據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統計,2016財年共有46起私募退出交易,平均持有時長68個月,平均交易額3.93億澳元。

 
熱門板塊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表示,2016財年,私募併購主要集中在養老服務、醫療服務、教育與兒童保育及科技四大板塊。
 
醫療與養老服務:政策支持消費者導向型護理模式,居家護理大熱。PE對於聯合醫療服務更感興趣,尤其是老年護理及殘疾人護理。
 
教育與兒童保育:監管政策變化主要影響到了職業教育,的早期教育仍是熱門。上財年Anchorage資本合伙人與Partners集團分別收購前上市公司Affinity教育集團與Guardian早教公司。
 
這一趨勢延續到2017財年,貝恩資本收購了“Only About Children(一切為了孩子)”公司。銘德律師事務所認為,兒童教育退稅及補貼優惠,以及行業碎片化現狀將刺激整合趨勢。
 
科技:私募基金對於軟體提供商及科技業務的興趣上升,Affinity私募股權合伙人及CHAMP股權公司都有顯著動作,分別收購一家醫療科技公司與集裝箱物流軟體服務商。
 
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預計,2017財年除上述領域外,私募基金還將矚目體驗類資產,如休閑娛樂設施與旅遊相關設施。
 
因何出手?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認為,上財年有多項因素影響PE交易。首先,不少大公司剝離的非核心資產卻在私募眼中熠熠生輝,他們能夠提供必要的資源與資本讓這些“受冷落的孤兒”再度發光發亮。譬如,Primary醫療集團出售科技平台Medical Doctor,超市集團出售五金硬體連鎖業務。
 
其次,低澳元與低息使得澳洲資產對外國買家更具吸引力,外國投資者湧入使得競爭更加激烈,資產價格推高,本地私募為了取勝必須支付較高交易倍數。並且,聯合投資模式流行起來,因為退休基金想要直接投資有增長潛力的私營公司,以求減少管理費。
 
另外,澳洲私募基金重新著眼公開市場,搜尋遭低估的ASX上市公司,開展私有化交易。上財年,銘德律師事務所操作不少此類交易,包括Anchorage以2.58億收購Affinity教育集團、霸菱亞洲12.4億收購標準與質量認證公司SAI,PEP以2.3億收購Patties食品公司,上海醫藥/春華資本3.14億收購保健品商Vitaco。
 
怎樣增值?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私募買入資產的目標很明確,增值獲利。途徑有二,一種是上面提及的收購受埋沒、遭低估的資產,實行扭轉策略,從中挖掘資本增值機遇。
 
與此同時,私募基金變得更具創造性,採用“買下再建設”的策略來創造價值,包括在碎片化的市場收集較小公司,整合成大企業,然後在合適的節點進行售出,或實行IPO。例如,Quadrant從專門操刀轉型的Allegro基金手中收購跨州列車運營商大南方鐵路公司(GSR),Quadrant收購多家健身俱樂部,組建澳洲最大健身設施集團。
 
新的變化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2017財年,私募行業面臨新的變化。
 
監管從嚴——澳大利亞的外國投資框架進行複雜調整,澳外資委FIRB、澳消費競爭委員會ACCC與澳稅務局ATO互動增強,意味著無論是買方還是賣方私募基金在交易過程都要回應各種監管要求。
 
脫身不易——鑒於多家私募退出型IPO在上市后盈利滑坡,如已破產電器公司Dick Smith(詳情點擊),當下的機構性投資者與零售性投資者希望私募基金能對所持業務展現出信心,要求在IPO後繼續持股20-40%。
 
潛在機會——本土風投投資增多,以及外國投資者對澳洲市場興趣增強使得風投行業更加活躍。2016財年風投資金顯著增長,並湧現許多新VC基金,稅收激勵與早期風投有限合夥機制(ESVCLP)的出現,以及退休基金加大配置都是刺激因素。
 
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表示,“我們預期澳洲私募行業將從中長期受益。以往吸引風投的板塊,比如生命科學、信息通訊技術等將會持續增長,他們能夠更加容易地獲取資金,並享受澳洲政府創新議程帶來的利好”。而這意味著未來幾年,私募行業將有迎來不少高質量的投資標的。
 
SIV基金的暗淡開場
 
ACB News《澳華財經在線》報道,2015年7月1日起,澳大利亞500萬澳元重大投資者簽證實行新政策,要求更多資金投向較高風險但更具活力的風投基金,原本業內預期第一年吸收的資金量將為3.5億澳元,然而事實上,SIV持有者的回應很消極。
 
2016財年SIV發放數減少40%,其中符合新規者僅24人。按照50萬澳元的投資定額,澳洲風投行業僅獲得1200萬澳元。潛在申請者並不願接觸政府規定的類別,即風投與新興公司。
 
銘德律師事務所(MinterEllison)表示,中國是SIV主要申請來源地(佔九成),中國經濟增長放緩也是引致需求下降的一項背景因素。“太多的SIV基金追逐太少的錢”。
 
然而業內預計,未來18個月,這個渠道的資金流入狀況將好轉。
 
免責聲明:本文為財經觀察評論,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交易操作或投資決定請詢專業人士。
 
(來源「ACB News 《澳華財經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