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院士之大結局(一)

2017年01月10日 18:42

1948年3月25日至27日,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代院長兼評議會議長朱家驊在主持召開了最後一輪院士選舉會。經過與會者五輪無記名投票,原定要選出的100名院士最後只有81人通過。這81人也成為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第一批院士。共分為三個組:數理組、生物組、人文組。

1948年底,國民黨輸掉大陸已成定局,只好布局退守台灣。在的直接領導下,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朱家驊和傅斯年、杭立武、蔣經國、陳雪屏等要人于南京緊急磋商謀劃了「平津學術教育界知名人士搶救計劃」細節辦法,並擬定了「搶救人員」名單。

按照蔣介石的指令,此計劃中以下學人是要必須「搶救」出來經南京送赴台灣的:一是大陸各大專院校的負責首長;二是原中央研究院院士;三是因政治原因必須限令離開大陸的高級知識分子;四是在國內外學術上有傑出貢獻者等等。於是,一份經傅斯年、陳雪屏和蔣經國三人共同商議擬定的「搶救」的名單很快出爐了,名單上幾乎全是清一色當時國內卓有成就的傑出知識分子。

在國民政府1948年3月選出的包括郭沫若在內的81名院士中,1949年後,到台灣的只有凌鴻勛、林可勝、傅斯年、董作賓、李濟、王世傑、吳稚暉、朱家驊、李先聞9位,占院士總數的11.9%;另外去了美國的有陳省身、李書華、趙元任、汪敬熙、胡適、吳大猷等13人,占院士總數的15%;而留在大陸有59人之多,占院士總數的74%。

當時中國絕大多數知識分子之所以選擇留在大陸,以及後來大批留學歐美的科學家放棄舒適的環境和優厚待遇,毅然回國,其原因很多。這些優秀的中華兒女都滿懷著對這片苦難深重的土地無法自拔地愛,都懷抱著對國計民生地殷切關懷,或是深深眷戀著這片土地,或是對國民黨統治感到失望等。但是,促成他們留守大陸或是回國的一個很大的原因,就是他們相信了的宣傳,對共產黨的統治抱有希望和幻想。

下邊就是部分留在大陸的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一屆院士的大結局:

1:許寶騄

許寶騄。(網路圖片

許寶騄(1910年9月1日-1970年12月18日),數學家,概率論、數理統計學科的開創者。許寶騄出身名門,祖父曾任蘇州知府,父親曾任兩浙鹽運使。兄弟姊妹共7人,他最幼。其兄許寶駒、許寶騤均為專家,姊夫俞平伯是著名的文學家。1929年入清華大學數學系,與華羅庚同學。1936年至1940年,許寶騄在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當研究生,1938年獲哲學博士學位,從1947年至1970年,他一直是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

1966年開始,許寶騄拖著病軀,一步三歇應命前往指定地點接受批鬥,如是三年。挨至1970年底終於不支死去。其兄許寶騤著文回憶:「文化大革命中,寶騄身蒙災難,兢兢自克。親屬往訪,輒閉門不納;偶或遙遙一望,便揮手令去,不交一言,其精神痛苦可想見矣!寶騄偶染肺炎,不數日,竟在家屬毫無所聞情況下溘然長逝。……數頁寫著未競的殘稿散落在地,

見之悽然掩涕,愴然神傷而已!」1970年12月18日,許寶騄逝世于北京,年僅60歲。

2:華羅庚

華羅庚。(網路圖片)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華羅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數學家,華羅庚是中國解析數論、矩陣幾何學、典型群、自守函數論與多元複變函數論等多方面研究的創始人和開拓者,也是中國在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被列為技術博物館中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氏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1949年,華羅庚正在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執教,1950年春,華羅庚返回大陸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

文革期間,正在外地推廣「雙法」(優選法、統籌法的簡稱)的華羅庚被造反派急電召回北京寫檢查,接受批判。1974年,華羅庚被「中央文革領導小組」 副組長江青在法家著作註釋會上公開點名,說他到20多個省市推廣「雙法」是「遊山玩水」。1985年6月12日下午4時,華羅庚在東京大學數理學部講演廳向日本數學界作主題為《理論數學及其應用》的演講,由於突發急性心肌梗塞,于當日晚上10時9分逝世,75歲。

3:葉企蓀

葉企蓀。(網路圖片)

葉企蓀(1898年7月16日-1977年1月13日),也作葉企孫。著名、教育家,中國近代物理學的奠基人之一。1911年,葉企孫成為清華學堂的第一批中的一員。1918年畢業於清華學校後去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芝加哥大學和哈佛大學物理系,並於1923年獲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清華學校創立大學部,他應聘物理學副教授,把剛從東南大學畢業的趙忠堯、施汝為帶到清華擔任助教。1926年清華學校大學部調整,開設學系。葉升為正教授並繼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1929年清華大學理學院成立,出任理學院院長,被推舉為決定學校重大政策的7位評議員之一,此後一直是清華大學的核心領導人物之一。楊振寧、李政道、王淦昌、錢偉長、錢三強、王大珩、朱光亞、周光召、鄧稼先、陳省身等人都曾是他的學生,華羅庚曾受到他的提攜。中共23位「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中,有半數以上曾是他的學生,因而有人稱他「大師的大師」。

「文革」中因他的得意門生熊大縝的冤案而身陷囹圄。(熊大縝是葉企孫的得意學生,葉原來打算保送他到德國留學,但他一心想到由中共方面呂正操領導的冀中抗日根據地參与抗日。在葉的支持下,熊大縝前往戰區擔任冀中軍區供給部部長,並吸收了一批支持抗日的清華學生。他們利用專業知識為根據地製造烈性炸藥、地雷、雷管,熊又利用自己的關係及葉企孫的支持購得無線電等軍需品,大大緩解了當時中共缺乏彈藥支持的困局。但在國共兩黨的衝突中,熊大縝因失言被誣陷為「鑽入革命隊伍中的特務」,由晉察冀軍區「鋤奸隊」祕密逮捕並處決,由於當時子彈奇缺,被用石頭砸死)。

1967年6月,葉企孫作為「反革命分子」被北大紅衛兵揪斗、關押、停發工資,並送往「黑幫勞改隊」。葉曾一度精神失常,產生幻聽。1968年4月,中央軍委辦公廳正式對葉發出逮捕令,連續八次對其進行審訊,迫其多次書寫「筆供」。1969年11月,因為缺乏實質證據,葉被釋放回到北大居住,但仍以「中統特務嫌疑」受隔離審查。每月發給葉企孫每月50元生活費。這時他兩腳腫脹,前列腺肥大,小便失禁,身體彎成90度。當時不少人在海淀中關村一帶見到了這種情景:「葉企孫弓著背,穿著破棉鞋,躑躅街頭」。「有時來到一家店鋪小攤,或買或向攤主索要兩個明顯帶有蟲咬疤痕的小蘋果,邊走邊津津有味地啃著,碰到教授模樣或學生打扮的人,便伸出一隻枯乾的手,說『你有錢給我幾個,所求不過三五元而已』。1977年1月13日21時30分,葉企孫去世。終年80歲。

4:趙忠堯

趙忠堯。(網路圖片)

趙忠堯(1902年6月27日-1998年5月28日),中國核物理、中子物理、加速器和宇宙線研究的先驅和啟蒙者。其早期對γ射線散射中反常吸收和特殊 輻射的實驗發現,在正電子、反物質的科學發現史上有重要意義。他在1930年成為歷史上首名捕捉正電子的人,其研究直接促成物理學家卡爾·戴維·安德森於1936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安德森在晚年承認他的研究是建基在趙忠堯的基礎之上。趙忠堯首次在中國開設核物理課程,培養了中國第一批原子能專業人才。在長期的研究和教學工作中,培養大批人才,為中國核物理宗師,被稱為「中國原子能之父」。

趙忠堯桃李滿天下,學生中許多為有關領域有所成就的專家學者,如王淦昌、錢三強、錢偉長、王大珩、楊振寧、李政道、朱光亞、鄧稼先、趙仁愷、馮端、朱清時等人。中國第一枚原子彈誕生,第一枚氫彈爆炸,第一艘核潛艇下水,第一個高能量正負電子對撞機問世,第一個核電站動土興建……這些原子能開發領域的成果,有將近一半的技術力量來自趙忠堯和他的學生們。

1948年,身在美國的趙忠堯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底,趙忠堯完成了靜電加速器的器材訂購任務,欲回國研製。1950年8月29日,趙忠堯和錢學森一道自美國啟程,返回大陸。」文革」中,由於曾滯留美國的經歷,趙忠堯被戴上」特務嫌疑」的帽子,關進了牛棚。

1998年5月28日,趙忠堯在北京逝世,終年96歲。

5:饒毓泰

饒毓泰。(網路圖片)

饒毓泰(1891年12月1日-1968年10月16日),北京大學物理系教授,南開大學物理系的創始人,中國近代物理學奠基人之一。1913年考取官費赴美國留學。初入加州大學,後轉芝加哥大學,1917年冬獲該校物理系學士學位。1918年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後轉入耶魯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1922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同年返國,應南開大學校長張伯苓的聘請,來到南開大學任教授,創立物理系並任主任。學生中有吳大猷、吳大任、郭永懷、馬仕俊、江澤涵、申又振、陳省身、鄭華熾等。1949年拒絕去台灣,繼續在北京大學任教,人們把他和葉企孫、吳有訓、嚴濟慈並稱為中國物理學界的「四大名旦」。1949年至1951年,繼任北大理學院院長兼物理系主任、學校校務委員。1952年北大院系調整時,被迫辭去院、系領導職務。

文革中饒毓泰遭到嚴厲打擊和迫害,飽受折磨,1968年10月16日「清理階級隊伍」時,在北京大學燕南園51號上弔身亡,終年78歲。

1962年2月24日,胡適主持「中研院」第五次院士會議時,說的最後一段話曾提到饒毓泰:「我常向人說,我是一個對物理學一竅不通的人,但我卻有兩個學生是物理學家,一個是北京大學物理系主任饒毓泰,一個是曾與李政道、楊振寧合作試驗『對等律之不可靠性』的吳健雄女士,而吳大猷卻是饒毓泰的學生,楊振寧、李政道又是吳大猷的學生。排行起來,饒毓泰、吳健雄是第二代,吳大猷是第三代,楊振寧、李政道是第四代了。這一件事,我認為平生最為得意,也是最值得自豪的」。

6:曾昭掄

曾昭掄。(網路圖片)

曾昭掄(1899年5月25日-1967年12月8日),中國著名化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學科的奠基人和早期領導者之一。是曾國藩胞弟曾國潢的曾孫。1920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8年改名清華大學)。1926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博士學位。同年回國。歷任中央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工程系主任、北京大學化學系教授兼主任、西南聯合大學化學系教授等職。適美國曼哈頓計劃原子彈試射成功,阿爾伯特·魏德邁將軍向俞大維提議派人前往學習,經呈報蔣中正同意,軍政部考核后推派西南聯大的物理教授吳大猷(吳氏推薦,帶2位助理李政道與楊振寧)、化學教授曾昭掄和數學教授華羅庚等代表赴美。1949年起,歷任北京大學教務長兼化學系主任,教育部、高等教育部副部長,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所長等職。

1957年反右時,曾昭掄被划為。1958年4月,他應武漢大學校長李達之邀,隻身一人前往武漢大學化學系執教。1961年,曾昭掄被查出身患癌症。文革開始后,曾昭掄在北京的妻子俞大絪(博主注:俞大絪是曾國藩的曾外孫女,陳寅恪先生的表妹,哥哥俞大維是台灣國防部長,妹妹俞大彩是傅斯年的夫人,「許國璋英語」中三年級部分就是俞大絪所寫。)被抄家,她被強迫下跪,紅衛兵剝除她的上衣,用皮帶死命抽打。當時她獨自在家,俞大絪悲憤難抑,于當天即1966年8月25日服藥自盡。而她的丈夫曾昭掄在承受著喪妻之痛的同時,也被武漢大學作為「大右派」、「反動學術權威」進行批鬥。當癌細胞開始轉移、病魔嚴重威脅著身體時,他不僅沒有必要的治療,而且依舊沒逃脫被隔離審查和批鬥的命運。1967年12月8日,曾昭掄含冤離世,終年68歲。

7、翁文灝

翁文灝。(網路圖片)

翁文灝(1889年-1971年1月27日),是中國第一位地質學博士(1912年);是中國礦物學第一本專著《中國礦產志略》的作者(1919年);是中國第一張彩色中國地質測量圖的編製者(1919,著8色);是中國第一位考查地震災害,並出版專著的作者之一(1922,《甘肅地震考》等);也是中國第一部《中國礦業紀要》的創辦者之一(1916,與丁文江共同創辦);同時,翁文灝還是第一位代表中國出席國際地質大會的代表(1922);是第一位系統而科學地研究中國山脈的中國學者(1925);是第一位對中國煤炭按化學成分進行分類的學者(1926);是燕山運動及與之有關的岩漿岩和金屬礦床的區域成礦理論的首創者。翁文灝還是開發中國第一個油田(玉門)的組織者與領導者。由於蔣介石對翁文灝有救命之恩(博主注:1934年,翁文灝于考察石油途中遇上嚴重車禍以致昏迷。得蔣介石關護,指令全力搶救,後來渡過危險。),翁文灝遂以知名學者之身分在國民政府內任事,在抗戰期間主管礦務資源與及生產。

1948年6月,翁文灝應時任總統蔣中正之邀,任中華民國行憲后第一任行政院院長。任內主持貨幣改革,在8月推出金圓券取代法幣,並以行政方法意圖控制物價,結果造成金融失調。翁內閣於11月總辭職。1948年12月25日,毛澤東宣布了在整個內戰中首要國民黨「戰犯」43人的名單,翁文灝赫然在列,排名第十二。1949年初蔣中正下野,翁於2月出任時任代理總統的李宗仁之總統府祕書長。至5月,李宗仁主事與中共和談失敗,翁辭去祕書長之職,前往法國。

1951年,翁文灝經香港回到中國大陸,是曾經擔任中華民國政府高級官員中首名回北京的官員。回到大陸后初期翁文灝曾因不積極批蔣而受壓。1954年後方獲任政協委員,之後主要從事翻譯及學術研究。文革中得特別保護而只受少許衝擊。但其長子著名石油工程師翁心源卻被打成現行反革命,1970在湖北潛江五七幹校被連續批鬥三天後,落水溺亡(有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和他殺兩種說法),年僅五十八歲。翁心源去世對暮年的翁文灝打擊很大(抗戰時期,翁文灝將四個兒子中的三個送上前線,次子翁心瀚為國民黨空軍機師,於1944年殉國),翁心源死後,翁文灝著有「悲懷」為題的詩十余首悼念亡子。1971年1月27日,翁文灝于憂憤中死於北京,82歲。

8:謝家榮

謝家榮。(網路圖片)

謝家榮(1898年9月7日-1966年8月13日),地質礦床學家、地質教育家。1917年至1920年,被選派赴美留學深造。先在斯坦福大學,第二年轉入威斯康辛大學作研究生,獲理學碩士學位。1920年底,甘肅海原縣(今屬寧夏回族自治區)發生8.5級大地震。1921年初,謝家榮參加了北洋政府派出的考察團,隨翁文灝、王烈等去甘肅考察。他們最初在蘭州附近作了一番調查研究工作。以後,翁文灝去震中區調查,派謝家榮穿過河西走廊去甘肅玉門調查石油地質。工作結束后,他發表了《甘肅玉門石油報告》這一初步成果。這是中國地質學家對該區最早的石油勘察活動,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1938年至1949年,謝家榮主持礦產測勘處。發現或指導發現了淮南八公山煤田、福建漳浦鋁土礦、安徽鳳台磷礦、南京棲霞山鉛鋅銀礦、甘肅白銀廠銅礦等一批重要礦產。

1949年後,謝家榮先後被任命為南京軍管會、華東工業部和中央財經委員會礦產測勘處處長。1950年9月,中國地質工作計劃指導委員會成立,他擔任副主任兼計劃處長。他首次對中國地質與礦產普查勘探工作進行了系統的部署。1952年,地質部成立,他任地質礦產司總工程師。1954年,他調任地質部普查委員會常務委員兼總工程師。對於石油普查勘探工作進行了相應的部署和指導,他與黃汲清主持編寫的《普查須知》是野外地質人員必備的工具書。1957年,謝家榮與其長子謝學錦一同被打成右派,文革開始后,因不堪忍受造反派的批鬥衝擊,於1966年8月14日在北京服安眠藥自殺,69歲。其死後一月,其妻吳鏡儂亦服安眠藥自殺。

9:竺可楨

竺可楨。(網路圖片)

竺可楨(1890年3月7日-1974年2月7日),氣象學家、地理學家和教育家。1913年畢業於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1918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8年到1920年任教於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今武漢大學)。1920年到1929年任南京大學(從南京高師、國立東南大學時期到國立中央大學時期)地學系主任。在此期間,籌建氣象測候所,進行氣象觀測研究,是中國自建和創辦現代氣象事業的起點和標誌。1929年到1936年任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1936年到1949年,他擔任國立浙江大學校長。被英國著名學者李約瑟譽為「東方劍橋」,竺可楨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在浙大的發展歷程中,擔任校長達13年之久的竺可楨先生可謂厥功至偉。他被公認為「浙大學術事業的奠基人,浙大「求是」精神的典範,浙大的靈魂」。校訓「求是」即是由他提出,校歌亦是他請著名國學家馬一浮作詞、音樂家應尚能譜曲作成。

1949年10月16日,竺可楨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籌建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195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竺可楨被公認為中國氣象、地理學界的「一代宗師」。文革期間,竺可楨雖未受到較大衝擊,但每日如履薄冰、提心弔膽。為免禍,竺可楨便和吳有訓商量,兩家一起採取一系列措施以表明其「自我改造」態度:

(1)減縮工資三分之一上交國家,只領原薪的三分之二;

(2)組織上安排的公務員,由院里另行安排工作,同時辭退家中僱用的保姆;

(3)縮小住房面積,騰出當時兒子和保姆的房間(1976年又騰出了原做卧室的正房和耳房各一間);

(4)不鋪地毯、不擺沙發、不掛畫飾,家中這些東西,全部交中科院有關部門;

(5)到院里上班或有公務時,和吳有訓合乘一輛汽車,到圖書館、情報所查資料時,改乘公共汽車;

(6)把個人私有鋼琴贈與科學院芳嘉幼兒園。

1974年2月7日,竺可楨于驚懼憂病中去世,終年85歲。(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