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用人為何對「黑五類」情有獨鍾「?(高新)

2017年08月22日 4:01

筆者在本專欄的上篇文章《十九大最大人事難題:和栗戰書不共戴「天」?》被一家海外中文網站原題轉載后,網名「志在千里」者發表評論說:「習近平用的人學歷都很低, 不是工農兵學員,就是高考恢復后專科, 夜大學的, 要不就是沒有學歷。王滬寧,栗戰書,蔡奇,陳敏爾,應勇,韓正,趙樂際, 劉奇葆都是這樣的。公安系統的那批也如此,比如孟慶豐,王小洪,鄧衛平,陳智敏…..

學歷低當然不等於沒能力,可是能人還是學歷高的人群里多一些吧。江時代常委不是都是工程師嗎?毛后不是一直強調幹部年輕化, 知識化,奇怪習怎麼找得到這麼一大批低學歷的人???武大郎開店……」

這位「志在千里」顯然是對中共高層人事很有研究:王滬寧是「1972--1977年上海師範大學 幹校外語培訓班學習」,讀研究生之前和當年的習近平一樣,是屬於「被推薦上大學的工農兵學員」。

栗戰書我們上篇文章介紹過了,屬於「在職上大學」的「夜大畢業生」。

蔡奇簡歷的第一段是:1973.03-1975.09 省永安縣西洋公社;1975.09-1978.08 福建師範大學政教系讀書。和當年的習近平一樣,是屬於「被貧下中農推薦的工農兵大學生大學」。

陳敏爾,1978年10月至1981年8月,在紹興師範專科學校中文系中文學習。當年屈就為「中專生「應該是應屆高中畢業后高考沒有達到本科錄取標準。

應勇的簡歷紹的是1984.09–1986.07中國政法大學法律專修科學習,這個「大專畢業「是在職還是脫產在簡歷中被模糊帶過。

Ad:美好不容錯過,和家人朋友一起享受愉快時光,現在就訂票

韓正的官方簡歷中介紹:1982-1986年 上海市化工局團委書記(其間:1983-1985年復旦大學大專班學習)。1986-1987年 上海市化工專科學校黨委副書記;1987-1988年 上海膠鞋廠黨委書記、副廠長(1985-1987年華東師範大學夜大學政教系政教專業學習,屬於「在職學習「(也叫」不脫產學習「)的「大專生」。

劉奇葆的官方簡歷介紹他:「1968-1972年 安徽省宿松縣洲頭公社金壩大隊劉屋生產隊指導員、金壩大隊黨支部委員,團支部書記  1972-1974年 安徽師範大學歷史系歷史學專業學習」。也是和習近平一樣,在插隊之後被貧下中農推薦入黨當了大隊幹部,繼而又被「推薦上大學」,成為「工農兵學員」。

孟慶豐的簡歷是:「1974.02-1976.05在浙江省奉化縣西塢公社插隊(知青);1976.05-1983.09浙江省寧波地區公安處辦事員;1983.09-1985.09在杭州大學公安專修科法律專業學習。這個」大專「學歷是在職還是」脫產「也是被簡歷中模糊帶過。

王小洪的官方簡歷中介紹他是「中央黨校在職大學畢業(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哪裡一年開始學習,那一年結束都被模糊過去了。

鄧衛平的官方簡歷介紹他是「福建廣播電視大學在職大專班中文專業畢業,在職大專學歷」。

陳智敏的官方簡歷介紹他是「1969年12月,參加工作(落戶農村插隊)。1976年12月湖南師範大學政治學系畢業。」,也是和習近平一樣,從知青變成的工農兵學員。不過,當年的中國根本就沒有「政治學」,何來「政治學系」?所以筆者相信是「政治教育系」之誤。

最後再介紹趙樂際。趙樂際的官方簡歷中記載:「1974-1975年 青海省貴德縣河東鄉貢巴大隊知青;1975-1977年 青海省商業廳通訊員; 「1977年2月至1980年1月,在北京大學哲學系哲學專業學習「。熟悉那段中國歷史的人一看就知道,他趙樂際是當時的最後一屆工農兵學員。根據當時的政策,城市青年下鄉插隊滿兩年才有資格被「選調參加工作回城」,所以他趙樂際顯然是當時的所謂「走後門回城」一類,提前回城一年便又被「推薦上大學」,這在當年是最為普通城市平民百姓痛恨的共產黨官員的特權。

另外,外界媒體在評論趙樂際時注意到了他和習近平一樣也是知青出身,但卻把他說成是恢復高考高后的「七七屆大學生」。事實上當時對「七七屆」的定義1978年初入校的恢復高考高后的首屆憑考試分數進入大學的的「首屆高考生」。

為何「七七屆」會是七八年初入校,這要從當年「恢復高考」的鄧小平決策過程說起。

據當年的武漢大學查全性回憶:1977年8月4日開始召開的鄧小平親自主持的有33位來自全國各地的著名科學家、教授以及科學和教育部門參加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會議共開了5天,鄧小平僅缺席半天。

8月6日下午,大學黨委負責人憂慮地說,現在清華新召進的學生文化素質太差,許多學生只有小學水平,還得補習中學課程。鄧小平插話道:「那就乾脆叫『清華中學』、『清華小學』,還叫什麼大學!」
清華大學當時的常委負責人發言針對的對象,包括了當時還在校的習近平。

鄧小平插話令查全性大胆直言,他痛陳「現行(推薦工農兵上大學的「招生制度的弊端首先是埋沒人才,一些熱愛科學、熱愛文化、有前途的青年選不上來,一些不想讀書、文化程度又不高的人反而佔據了招生名額。」

鄧小平當即鼓勵查全性繼續說。查全性痛陳當時的招生制度有四大弊端:一是埋沒了人才;二是卡了工農兵子弟;三是助長了不正之風;四是嚴重影響了中小學學生和教師的積極性。「今年的招生工作還沒有開始,就已經有人在請客、送禮,走後門。甚至小學生都知道,如今上大學不需要學文化,只要有個好爸爸。」查全性發言時情緒激動,全場鴉雀無聲,與會者全神貫注。

筆者引述這段歷史,就是想說明這就是趙樂際當年被「推薦「為工農兵學員的真實背景。

這次座談會召開前夕,當年的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會已經開過,招生辦法依然沿用「自願報名,群眾推薦,領導批准,學校複審」十六字方針。鄧小平聽完查教授的發言后當即拍板當年就恢復高考。當年10月11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根據鄧小平指示制定的《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文件規定:廢除推薦制度,恢復文化考試,擇優錄取。 接下來的第一個大問題是全國高考用卷的紙張都沒有著落。於是又是鄧小平拍板,暫停印刷《毛選五卷》,「借「用紙張保證高考試卷所需。

筆者在過去的相關文章中已經介紹過,無論是「文革」中的「工農兵學員」的「脫產學習」,還是「文革」后在恢復高考之後隨之推廣進來的「成人教育」的「脫產學習」形式,學員的學習經歷無論是兩年還是三年,都是「全日制」的在校學習。

而相對於「脫產學習」,「文革」結束后那些通過「不脫產學習」,或者說是「業餘學習」所取得的「學歷」,其「含金量」還不如「文革」中的「工農兵大學生」們的「大學普通班學歷」。

中國大陸自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之後,所謂「成人高等教育」規模也日益擴張,夜大學,廣播電視大學、職工大學、函授大學應運而生。所謂「再職大學」學歷,包括了所有的「不脫產「的成人教育學歷,包括廣播電視大學、夜大學,函授大學、職工大學這四類「大學」,其中的廣播電視大學和職工大學從體制上講相對獨立,只是大部分師資都是從正規大學里高薪聘請的兼職人員,而栗戰書等人「畢業「的所謂的夜大學和函授大學基本上都是寄生於一些以「創收」為目的的正規大學,簡單說來就是正規大學以賺錢盈利為目的開辦的「函授班」和「培訓班」。如上四類「大學」的生源都有「在職」和「非在職」兩類。統稱為「四大生」。中共官方媒體都承認,「四大生」被社會歧視性的稱為「黑四類」。其中的非在職生」畢業之後仍然會面臨找不到工作的囧境。不少單位的招聘公告上都赫然註明,「四大生除外」。上述「四大生」加上「文革」中產生的「工農兵大學生」一共五類,鄙視他們的稱他們為「黑五類」,他們自己面對恢復高考後的歷屆全日制正規大學畢業生也自覺矮人一等,故戲謔自己是「五大郎」學歷。

中共高層領導人里所有「黑五類「出身者,靠參加正式考試,在公平競爭前提下為自己」漂白「了學歷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王滬寧,另一個是李源潮,詳細的內容下篇文章繼續介紹。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網編:郭度

來源:RFA 版權歸RFA所有,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 經 Radio Free Asia, 2025 M St. NW, Suite 300, Washington DC 20036 許可進行再版。http://www.rfa.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