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教育的不同,從飯桌上就能看出來

作者:Nicole

不知道大家在生活中有沒有發現,

西方人似乎比人更自信。

他們熱情奔放,神采奕奕,

臉上總是掛著自信的笑容。

 

當英文不好的中國人說英語時,

總會怯懦害羞,

而不少只會幾個中文詞的「老外」,

逮到機會就講中文,

顯得輕鬆坦蕩。

究其原因可能就在於中西教育觀念的不同

 

 

為什麼更自信?

 
 

自我感覺良好vs謙遜低調

 

有一位網友,從小就是尖子生,考上了北大,後來到普林斯頓拿到了博士學位。畢業後到了一家赫赫有名的大公司工作。很多同事技術、知識都遠不如她。

 

可是每個人都自我感覺極好,張口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最深刻的……」、「我使這個課題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而這位網友卻總在找自己的不足,開會的時候也從來沒有勇氣說出自己做的多麼好。

 

實際上,她是整個團隊里貢獻最大的人。 也正因為此,他在公司里失去了很多機會。就這樣,錯失了機會。

 
 
 

飯桌上的中國人和

 

在中國的餐桌上,父母、祖父母,都像是僕人一樣,給孩子做好飯,還要拿好碗筷,一遍又一遍呼喚著「小皇帝、小祖宗快來吃飯」,對於稍小一些的孩子,可能要加菜、勸菜甚至喂飯。

 

而孩子呢,一臉不耐煩,挑食、任性,吃一會兒玩兒一會兒,可能一會兒又鑽到桌子底下了,把父母對自己的照顧都當作理所當然。小編見過太多次,淘氣任性的孩子擾得一桌大人都吃不好飯。

 

反觀澳洲人,在飯桌上,父母和孩子像朋友一樣相處。

 

 

除了特別小的孩子,大小孩都是自己拿著勺子吃飯,哪怕吃得滿嘴滿身都是,父母也鼓勵他們自己照顧自己。 

 
 
3

 

尊重的教育

 

一位媽媽說,澳洲的父母老師都特別尊重孩子自己孩子班上有個腦子明顯有毛病的孩子,老師都是一直在鼓勵,十道題做對了一道,老師馬上讓他到前面將那一道題算給大家看,大家一起鼓掌鼓勵他繼續努力,沒有分毫的諷刺挖苦。

 

在這種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怎麼可能沒有自信呢?而中國的孩子,考試沒考好,老師批評,家長輕則臭罵,重則動手。如果在學校違反了紀律,老師最喜歡的就是當眾點名批評,這對小朋友的自尊心都是極大的傷害。

 

 

中西文化對自信的不同定義

 

中西文化對自信有不同的定義,可能大家也從前文網友的故事中看出來了。

 

在一次中外兩國關於自信的調查中,兩國網友分別進行了投票,得票最高的「中國式自信」為:「自信是一種內斂低沉」。

 

而得票最高的「西方式自信」為:

 

一個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與一個很有權利的商業執行官談話,因為他不懷疑他的點子的價值。

 

一個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承認自己某方面的無知,因為他不懷疑他的智商的力量。

 

一個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與一個美女談情,因為他不懷疑他的陪伴與對話的價值。

 

一個自信的人可以很自然地想裝瘋賣傻就裝瘋賣傻,因為他不懷疑他的個人價值。

 

通過對比可以看出,西方版的自信明顯比中國版的要更具有侵略性

 


 

除了尊重孩子,澳洲人教育孩子的方法還有讓他們去玩。澳洲人覺得,只有會玩的人才會生活,而會生活的人,在人群里才有自信。中澳教育的不同造就了孩子們不同的成長經歷,試問誰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變的開朗又自信呢?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