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華人孩子,為什麼在澳洲長大的和中國長大的,一眼就能分辨?

文章來源:微報

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環境,

如果他是在玩積木,那麼他可以從中學習平衡與形狀,為未來成為建築師打下基礎;

不同的氛圍下養大的

無論男女,無論高矮胖瘦,無論成績好壞,這些孩子都生活得趾高氣揚,與國內的孩子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也不一樣。

被海外收養的孩子,

又會變成什麼樣呢?

1. 被收養到的中國孩子

等到大學以後,很多優秀中國男孩的形象就是清瘦斯文帶著眼鏡;而澳洲的男孩人高馬大,健壯挺拔。

前幾天,上一片博主的文章,

都是對孩子最好的啟蒙。

引發了很多人關注。

博主關注了INS上的一個孩子。

一個被收養到美國的孩子。

國內的小孩愛皮膚偏白,或者偏瘦或者多肉,肌肉缺乏鍛煉,臉上被打壓得懨懨的感覺,眼睛里要不是空白要不是警惕。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博主關注了一個被收養到美國的孩子,這個中國孩子在美國長大,長成了一張典型的美國臉。

博主提出一個疑惑:

為什麼美國長大的

一眼就看出跟中國大陸孩子不一樣?

(圖片來源:新浪微博)

這個疑惑一下子戳中了很多人的心,

眾多網友紛紛開始評論。

有網友表示,美國生長的孩子就是 「一張張沒被欺負過的陽光的臉」。

因為在美國長大的孩子比起中國長大的孩子顯得更加的「孩子」氣,特別的童真,就是那種沒心沒肺不知道看人臉色的「孩子」。

這種孩子氣不是調皮搗蛋,很沒禮貌的孩子氣,而是真心自由自在的孩子氣,每個孩子的笑容都特別真實又自然。

還有網友認為這其實跟美國孩子多戶外活動多有關。

國外小孩皮膚顏色黑,而且肌肉結實,然後特別自信快樂,眼睛里很有神。

總能成就不一樣的人。

有網友還覺得國外的孩子喜歡披肩長發,讓頭髮處於自由狀態。但國內孩子會被說教披頭散髮不精神,學生就要有精氣神的樣子。

而評論里最多的看法就是比起國內的孩子,在國外長大的孩子要更自信,更有主見,更開朗,而且不嬌氣。

2. 中國孩子和大不同

其實不僅是在美國長大的孩子,

跟中國的不一樣。

在澳洲長大的中國孩子一樣不太一樣。

首先在方面,澳洲對孩子的運動就相當重視,實力演繹生命的意義在於運動。

5歲到8歲的時候中國孩子就開始上各種培訓班,鋼琴、英語。而且大多中國家長,自己本身也不運動,所以更加不會花時間陪孩子運動。

而不少全職的澳洲爸媽,即使平時工作非常忙,但是一到周末,就會帶著孩子練球,野營,游泳等。

等到9到12歲的時候澳洲孩子幾乎每天出去打球,學校3點半左右下課,之後的興趣班也大多是運動項目,父母和學校都相當支持孩子的運動興趣,會提供各種裝備和建議。

而此時的中國孩子開始完成學校的各種作業,面對小升初的壓力,奧數、語文補習接踵而至,根本沒時間運動,不少孩子戴上了眼鏡。

其次跟美國長大的中國孩子一樣:

在澳洲出生長大的孩子,

自帶一種「自信」的氣場。

其實,澳洲的孩子自信的秘訣,來源於他們的「尊重教育」:一個孩子之所以自信,來源於他的自尊;而一個孩子的自尊,來自於外界對他的尊重。

孩子回家之後,媽媽問他今天在託兒所里過的怎麼樣?孩子先是有點不開心的回答,不好玩。

可沒等媽媽想出什麼話來安慰兒子,兒子就興奮地向媽媽表示:

可是,老師誇我畫畫畫的好,是全班最會畫畫的;我還會講故事,不僅會說英文的,還會說中文的…

第二天,這名媽媽聯繫上了兒子在託兒所里的老師。

老師滿臉笑容地表示,確實昨天她家孩子因為運動會成績不好的事情不開心,但為了鼓勵孩子,重新喚起孩子的自尊心,她幫助孩子發掘了一下他在其他方面的特長。

這名老師還表示,家長和老師應該多看到孩子的優點,多多發揚他們的長處,這樣才可以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自信心。

澳洲的兒童教育強調每一種「玩」,

相比國內的教育在給孩子們教授加減法、英文單詞或才藝,澳洲教育給孩子的,是足夠的讓他們玩耍的空間,並教會他們從玩耍中學習平等和尊重的社交禮儀。

如果他喜歡收集樹葉和石頭,那麼就表示他對自然有了基本的觀察態度,未來或許會成為植物學家;

對於澳洲的家長來說,孩子就算幾乎所有的科目都不及格,也不要緊;

比如一位華人媽媽就回憶,有一天孩子所在的託兒所舉辦了一場小型運動會,

只要有一門課是「優秀」,就表示這個孩子在某一方面有自己的天賦,並且懂得在自己擅長的科目上下功夫鑽研,這就已經是優秀的孩子了。

這也是許多中國父母在教育上所犯的誤區:

他們過度糾結于孩子落後與他人的地方,

並且通過打擊孩子來讓孩子進步

卻無形中讓孩子產生了自卑情緒。

長此以往,這種消極情緒就會讓他們全面落後,最終全盤皆輸。

多多尊重孩子的天性,

才能讓他們從內心中學會自尊自愛,

長大以後才會充滿自信,

成為一名優秀的成年人。

最後,孩子會玩愛運動,才會懂得交往;

會交往的孩子,將來才會懂得生活。

而會生活的人,

在人群里才能有自信。

自信的孩子也總是與眾不同的。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