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蕎爸的澳洲腦洞
如果這次疫情在澳洲爆發,澳洲到底會如何應對?結果到底會更好還是更差?其實我也不知道。
這就好比問我:如果我不考大學,我會不會創業成為億萬富翁?如果我不跟前任分手,我會不會感情更加如膠似漆?如果我不辭職出國,我會不會仕途從此平步青雲?
諸如此類的「如果」沒有任何意義,因為至今沒人穿梭過平行宇宙,我們無法證實沒有發生過的事情。「如果」從來都是一種巨嬰式的意淫工具。
這類人思考的時候有一個底層邏輯,就是不管旦夕禍福陰晴圓缺,都要從中體會出民族自豪感來。
別人家的林子燒沒了,我牛逼;自己家的同胞病死了,我也牛逼。別人家的喪事是我家的喜事,我家的喪事也是我家的喜事。反正我就是能把別人比下去。
細品一下,這種「幸虧」的說法對遭難者來說其實很不厚道,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病沒上身不知恨。試想一下,要是你家火災家人被燒傷,你卻到處宣揚說「幸虧著火的是我家,要是別人家根本連病都看不起」,你家人是什麼感受?
轉載聲明:本文為轉載文章,不代表我站觀點,對轉載有異議和刪稿要求請聯絡我們。
這次疫情讓多少人家破人亡,你去跟他們說「幸虧病的是你們,要是澳洲人更加沒活路」試試看,信不信他們張口噴你一臉病毒?
既然有那麼多人喜歡如果,那我也來如果一下。
如果Covid-19不幸降臨澳洲,事情是不是真的就更加不可收拾了呢?
我覺得也不會。別的不說,澳洲的優勢在於人口少,整個才兩千多萬,像武漢這種千萬人擠成一堆的城市根本不可想象,病毒傳播不可能那麼快。
傳染病大爆發時由於病人數量成幾何級數增長,最棘手的問題是醫療人員緊缺。那澳洲社會的醫療人員配備如何呢?
澳洲衛生部網站顯示,2018年註冊和從業醫療人員總數為586,342人,若按2400萬人口計算,每萬人擁有醫療人員244人。
如果這樣算救治概率的話,是澳洲高還是中國高呢?
2006年,澳洲還組織過一個全國性的流感演習(National Pandemic Influenza Exercise),模擬全球流感大爆發進行緊急應對。我沒有查到中國進行過類似的抗疫演習,國防演習倒是隔三岔五要來一趟。
本來澳洲官員說澳洲有世界上最好的醫療體系的時候,我覺得有點牛逼哄哄,但現在看來還是有點底氣的。會不會打臉就不清楚了。
有人說中國的優勢在於動員能力強大。的確,這點不服氣不行,萬歲爺一聲令下,千軍萬馬立即雲集麾下,各省赴武漢支援的醫療隊就是明證。要是換了澳洲總理發公文到各大醫院,鬼才理你。
但是,在澳洲有些事情根本不需要政府動員啊。這次山火燒了幾個月,救火的主力就是7萬多名志願者。還有去年由於草莓藏針農場損失慘重,有好幾千人主動去農場排隊買草莓支持農場主。
所以,澳洲醫療人員有可能會缺,但不會因為政府不會動員而少了幫手。
再說了,病毒感染者的命是命,救護人員的命就不是命,其他重症病人的命就不是命?抗疫開始以來,我已經聽說了好多在崗殉職的醫生、護士、幹部,好多為了給新冠肺炎病人騰床位而出院的癌症、糖尿病患者。
動員一批人捨身忘我地去換另一批人的性命,這筆人命帳到底該怎麼算?
必須承認的是,在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相關閱讀:集中力量辦大事不一定能辦好事】的體制下,中國的醫療體系的確有其過人之處。但疫情鬧到現在這個地步,不是因為醫院不賣力,也不是因為病毒太難纏,而是因為出了好多豬隊友。
這些豬隊友,我敢打包票在澳洲是不會存在的。比如堅稱不會人傳人的大學士,秒抓吹哨醫生的捕快,宣揚「有P4病毒所的武漢搞不定、沒人搞得定」的才子,堅持要一萬戶一起吃飯的里正,號稱雙黃連可以防治病毒的神醫,攔路搶劫醫療物資的知府,重點向領導孝敬防疫用品的同善會,等等等等。
去年有一個非政府組織NTI出了一個叫2019 Global Health Security Index(2019年全球健康安全指數)的報告,主要就是評估各個國家應對傳染病的能力。
要是沒有這些豬一般的攪局者,整個疫情防控就會按照常識所理解的那樣一步步走下來——及早隔離病人,密切觀察接觸者,專家會診研究,披露疫情發展,合理建議市民活動,尋求國際合作,對症下藥治療,統籌調配物資。
這些是只要能夠正常運作的醫療體系,都能做到的事情。如果事情本來就不用搞這麼大,那集中力量辦大事不是多此一舉么?
而中國衛健委《2018年我國衛生健康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8年末全國衛生人員總數為1230萬人,若按13億人口計算,每萬人擁有衛生人員94人。
最後,要假設一件事情,首先要看看這件事發生的概率有多大。從近些年來流行的大型瘟疫來看,非典、豬流感、中東呼吸綜合征、伊波拉,沒有一例是從西方發達國家開始爆發的。這說明什麼呢?
說明越富裕的國家,對衛生建設就越是重視,越是有資金投入到防疫管理中去。
鑒於大部分傳染病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動物背鍋,肉類生產監管和消費習慣比較成熟的歐美髮達國家率先發生瘟疫的概率肯定要低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