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家人打自家人?力拓或幫助中國擺脫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依賴

來源:財經見聞

受新冠疫情影響,澳大利亞政府的支出暴漲,財政預算面臨巨大的壓力。

在這樣的背景下,澳大利亞對中國鐵礦石出口創收的依賴程度可以說前所未有。不過,對於這一點,不只是澳大利亞,中國也非常清楚。

事實上,中國政府在多個場合已經公開表示,減少對澳大利亞進口鐵礦石的依賴屬於國家戰略。

十余年前,澳大利亞政府做出了一項非常有爭議的決定。

當時,澳大利亞控制的Hamersley公司通過力拓成為一家受英國控制的公司,隨後,中國國有企業中鋁成為力拓的最大單一股東。

現在看起來,經過長時間的布局和努力,力拓似乎成為中國減輕對澳大利亞依賴的一大籌碼。

非洲西芒杜礦區成為焦點

對於澳大利亞鐵礦石出口而言,最大挑戰來自世界上最大的高品位鐵礦床,即西非幾內亞的西芒杜(Simandou)。

該礦床的一區和二區現在由中國國有企業控制。第三和第四區由中鋁及其「關聯公司」力拓共同控制。

同時,中鋁已將其直接權益出售給了寶武。再加上寶武本身在巴西的業務,寶武顯然成為挑戰澳大利亞的領頭羊。

值得注意的是,力拓和寶武在澳大利亞經營了一家合資礦山已有15年之久。

因為需要新建一條大型的鐵路,運輸成本不菲,開發西芒杜礦床需要非常龐大的資金。

大約十年前,必和必拓也曾考察過西芒杜礦床。在當時,修建鐵路費用估計高達200億美元,於是不具備可行性。

但是,目前的鐵礦石價格已遠高於當時每噸75美元的價格。因此,西芒杜礦床突然變得很有吸引力。

如果力拓保留其股份,它將成為中國挑戰澳大利亞的一部分。

Hamersley的轉變

在中澳關係急轉直下之時,Hamersley也再次成為焦點。

因為力拓, Hamersley從一家正常的澳大利亞公司轉變成為以倫敦為總部、並且澳大利亞僅擁有相對少數股份(約20%)的公司。

中國國有企業成為單一大股東(儘管沒有董事會代表)仍然是澳大利亞政治界的一個痛點。

回溯至1980年代中期,Hamersle歸CRA(力拓集團前身)所有。當時,倫敦投資者在力拓擁有的股份不到50%。在首席執行官羅德?卡內基(Rod Carnegie)和約翰?拉爾夫(John Ralph)的領導下,我們最大的鐵礦石生產商實際上就是一家澳大利亞公司。

但是,時任澳聯邦財長的保羅?基廷(Paul Keating)卻犯了幾個錯誤。

首先,他同意力拓可以通過雙重上市業務吸收CRA。在董事會多數席位、以及總部位於澳大利亞這兩件事情上,基廷並未堅持。於是,倫敦投資者持股超過了澳大利亞,控制權移交給了英國,而澳大利亞持有的股權卻大幅萎縮。

這是基廷(Keating)的失誤。相比之下,當彼得?科斯特洛(Peter Costello)擔任財長時,面對英國Billiton和澳大利亞BHP之間的合併,他確保了必和必拓總部仍在澳大利亞。

白衣騎士——中鋁

同時,力拓大股東——倫敦投資者開始犯重大錯誤。2007年,他們大量舉債收購了加拿大鋁業集團(Alcan,簡稱:加鋁),力拓因此蒙受了巨大損失,繼而陷入困境。必和必拓曾試圖收購力拓,但是最終由中國國有企業,中鋁扮演了「白騎士」的角色。

中鋁是一家國有企業,並希望對澳大利亞鐵礦石的供應和董事會成員構成施加影響,繼而能夠對澳大利亞的成本了如指掌。為此,中鋁拋出了高溢價。隨後,必和必拓退出,政府對中鋁的各項提議投了反對票。

儘管這曾經一度讓中方感到痛苦,但是澳大利亞政府批准中鋁持有多數股權,前提是長期持股比例限制在15%,無董事會代表。

雖然中國國有企業獨立於政府運作,但也必須遵守主要的國家政策。

儘管達成了協議,但隔閡依舊存在。此後不久,2009年,力拓高管胡士泰(Stern Hu)和他的三個同事在鐵礦石合同談判中被捕,罪名是接受共計約1400萬澳元的賄賂並竊取商業秘密。力拓高管被判入獄九年。

大約兩年前,力拓想回購更多自己的股票,但遭到中鋁的阻礙。因為如果中鋁不想出售股份的話,回購會讓持股比例超過15%的限制。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