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評論:中餐在澳洲「真香」了 要持久還得有這些

來源:

資料圖:美國舊金山灣區的

近日,英國網站MoneyBeach利用谷歌收集的數據發現,中國菜是最喜愛的外賣飲食。餃子、包子、港式茶點、炒飯等中餐更是他們的心頭愛。海外外賣平台熊貓外賣(Hungry Panda)也發現,很喜愛中式街頭小食和炸物。

這讓很多華人感到自豪。畢竟中餐在澳洲屬於「少數族裔」美食,且一直面臨著義大利餐、墨西哥餐、韓餐、日餐等諸多競爭者。

中餐能「殺出重圍」成為最受澳人歡迎的飲食,其一,離不開華僑華人的「助攻」。華裔已佔到澳洲總人口的5%,此外還有大量在澳工作、定居、學習的華僑和。這些人的「中國胃」支撐了中餐的「業績」。其二,中餐的確征服了不少本地人的味蕾。在經典美劇《老友記》《生活大爆炸》中,便能頻繁看到宮保雞丁、蒸餃等影子,足見中國味道已深入海外民眾日常生活中。不過,這不等於中餐在澳洲的發展從此步入坦途,也不意味著中餐在澳洲真的「無敵」。

事實上,中餐廳在澳洲的生意並不好做。《晨鋒報》調查顯示,大多中餐廳開業半年左右才能收支平衡,悉尼的倒閉率超過50%。追本溯源,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專業廚師人才短缺。與其他國家一樣,不少是從夫妻店做起,走的是「小規模」「碎片化」等經營模式,烹飪技術缺乏專業化、規範化。此外,由於華二代、華三代就業更加多元化,不願繼承家族中餐事業,導致不少中餐館後繼無人,菜單和廚藝與味蕾需求進一步脫節。一些中餐館為求生存迎合海外口味,結果丟掉了中餐內核,也流失了一些客源。

其次,中餐形象依舊欠佳。儘管中餐進入澳洲已有很長一段歷史,但中餐館依舊無法擺脫經營條件差、環境衛生差等刻板印象。澳中在飲食文化上的差異(比如澳洲不吃動物內臟,中餐流行「合餐制」)以及一些西媒不明就裡地帶節奏宣傳中國「無所不吃」,使得不少人始終未能放下對中餐的偏見。在這場百年大疫下,澳洲中餐館不僅面臨客源減少的生存壓力,也一度成為被污名化的對象。

最後,品牌建設有待補課。中國是餐飲大國,有著川、魯、粵、徽、湘等多種菜系,卻不是餐飲品牌大國。中餐不光以刀工、火候、烹飪複雜聞名於世,而且美食文化同樣博大精深,但由於品牌影響力整體不足,中餐文化魅力未能得到有效全面開發。在被譽為「美食聖經」的米其林指南中,能夠入圍的中餐品牌並不多,能躋身「三星「的更是鳳毛麟角,客觀上拉低了澳洲主流社會對中餐的接受和認可。

中餐這次雖然打了一場漂亮仗,但中餐要走向更多澳人的餐桌,要成為澳洲的「知名品牌」,還須持續補齊短板,修鍊內功。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