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為什麼拚命逃離華人區?

來源:財經見聞

1、教育群里很多家長問我,究竟應該選的學校還是西人區的學校?

有些家長把學校的比例的高低作為擇校標準之一。

甚至是一個非常重要因素。

最近,我的一個朋友在看房子,三百萬的預算,原本可以買一個好的學區房,學校排名靠前,生活購物便利,上班通勤方便,但華人比例有點高。

他捨近求遠,咬咬牙買了個四百萬的西人區的房子,有山有水有風景,周圍鄰居都是西人,社區環境安靜優美。

就是上班好遠好遠!上學也很不方便,還要家裡老人坐公交車接送。

他說,就是不喜歡住華人區,不想送孩子去華人多的學校!

身邊這樣的例子還有挺多的。典型表現就是刻意迴避同胞,想方設法的擠入西人圈子,急切渴望融入主流社會。

我的一個同事,華人移民二代,七歲那年跟著父母,當時經濟條件不太好,讀的是一個普通公立學校,那時候大陸地區來澳洲的人很少,周圍的華人同學基本都是講廣東話的,為了融入同學圈子,一年不到,她居然說得一口流利的廣東話。

多年後,她名校畢業,工作穩定,生活無憂,妥妥的中產階層,當了媽以後,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真正的融入西人圈子。

她說:「我當年就是不自信,覺得自己英語不好,在學校里不敢和西人同學交朋友,寧可學廣東話,和子的同學玩。

後來雖然高考成績也不錯,工作也很好,但一直覺得自己還是邊緣人,和公司那些西人同事們相比,少了很多機會,在公司里還是只能做技術類的工作,沒有什麼話語權。」

現在她特別想讓自己的孩子多交點西人朋友,覺得對孩子以後的職場發展很有幫助。

於是她專門挑選一些小眾的教會學校,華人家庭很少選的那一類學校。

她覺得就是要給孩子這樣一個純西人的環境,華人學生越少越好,孩子想要交朋友就必須去結交澳洲本地的朋友。

沒錯,住進西人區有助於我們快速了解當地人的教育理念和生活方式。

也可以在短時間內認識一些本地的西人朋友。但是住在西人區,孩子就讀西人比例高的學校,並不意味著融入了西方社會。這可不是1+1=2那麼簡單。

是和隔壁鄰居進出門碰到面打個招呼的交情,還是可以時不時去別人家裡喝酒聊天的情誼呢?

和孩子同學的家長,是可以經常一起喝咖啡談心,一起健身練瑜伽,還只是在學校碰面點頭微笑寒暄呢?

鄰居們,其他家長們邀請參加各種活動,是否真的喜歡,並且樂意參与?當你真的參与進來,是感覺非常舒服自在還是有點尷尬變扭,或者總覺得插不上話呢?

這都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其實,孩子適應一個新環境很快,但家長自己是否能跟上孩子們的腳步呢?

2、還有一種截然不同的情況,就是一些剛來澳洲的完全扎堆華人圈,和西人圈子毫無交集 。

我認識一位媽媽,剛來澳洲一兩年,英文不太好,學校的英文郵件也看不懂,雖然在社區的語言學校上了一段時間的基礎英文課,但還是感覺不夠用,遇到重要的事件要做決定的時候,總覺得有些膽怯,必須找身邊的華人朋友幫忙翻譯才安心。

因為朋友給力,讓她越來越依賴大家的幫助,不願意去提升自己的英文水平,更不想去認識當地的西人朋友,覺得語言不通,太麻煩了,不如就一直生活在華人區,一直和華人交朋友。

這種情況也局限了孩子們的社交圈。

其實小朋友尤其是幼兒園和小學低年級的時候,沒有什麼人種分別的意識。一起玩的小夥伴可能就是因為投緣。

通常西人家長會很關注孩子的朋友是誰,定期會安排play day,邀請孩子的好朋友來家裡玩耍。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積極一點,也要主動交新朋友,孩子們一起玩,家長們也能一起聊天,增進了解。

如果家長的朋友圈子只有華人,久而久之,孩子的社交圈也只有華人,即使有一兩個其他背景的朋友,也很容易慢慢疏遠。

3、再來談談為什麼有的人不喜歡華人多的學校?

都是因為「刻板印象」,覺得所有的華人家長只是關心學業,喜歡雞娃,各種考級,刷題,攀比心嚴重,不喜歡參加學校或者社區的團體運動等等。

不能否定,這樣的華人家長有很多,但同時也能看到近十年,隨著華人家庭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長們的教育觀念一直都在進步。華人父母們越來越注重孩子的體育鍛煉,培養其他興趣愛好。

那麼多新移民放棄國內的高薪工作,拖家帶口來澳洲重新開始,就是想遠離國內的教育內卷,不想讓孩子被繁重的學業壓的喘不氣來,都希望孩子能更加自信的快樂成長,全面發展。

作為華人家長,我們唯一的弱勢就是不太了解本地的教育系統,沒有接受過澳洲本地的基礎教育,有時候會有點不自信,容易焦慮,也不知道怎麼和學校更好的交流溝通,如何跟西人家長交朋友。

這是我們都需要去努力改善的地方。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洲財經見聞,YOYO丫米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