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歷了大辭職,現在澳洲人正遭受身心疲勞的痛苦。我們渴望擁有最充實、最明智和經濟上最成功的生活,這讓我們不斷前進,但什麼時候變得如此不滿足了?為什麼我們總是期待壞消息?我們是否陷入「心理幻滅」(Great Disillusionment)困境?
2000年,創傷醫學專家黛安·邁耶斯 (Diane Meyers) 和倫納德·祖寧 (Leonard Zunin) 開發了一個使用普及的災難應變和恢復概念框架。
他們發現,群體面臨災難時通常會經歷六個階段:1. 災前時期:對不確定性的恐懼
2. 影響時期:危機的衝擊
3. 英雄主義時期:社區團結的利他感
4. 蜜月時期:友情和樂觀的感覺會恢復正常
5. 幻滅時期:沮喪和被遺棄的感覺蔓延
6. 重建時期:隨著人們適應新常態而恢復的感覺
雖然 Covid-19 可能不像致命的地震或毀滅性的叢林大火那樣是一場災難,但研究人員回到災難研究人們如何應對這一流行病—而幻想破滅可能是許多澳大利亞人現在所處的階段經歷。
Gartner的行為科學家和人力資源專家麥克艾文(Aaron McEwan)本身並沒有對生活不滿,而是發現人們正在對引導走上現代社會道路的政府制度失去信心。
這些機構每天24小時全年無休地播放疫情更新讓公眾筋疲力盡。
「相反地,越來越多的人對他們一向信仰的人和機構感到失望。他們覺得自己被遺棄了,對更美好的未來失去了希望。」
當我們看到工資增長持平、房價上漲、工作時間更長、工作更努力並沒有轉化為更高的薪水時,麥克尤恩說,許多人對長期以來代表成功生活的目標感到失望。那些長期持有的目標現在似乎無法實現。
「當人們失去希望時,他們就會停止期望並停止成長」,麥克艾文說。
「如果無論如何都沒有未來,為什麼還要嘗試呢?」
正念老師和《尋找你的力量》一書的作者雷切爾·庫普斯 (Rachael Coopes) 說,倦怠的時期導致我們的幻想破滅—而澳大利亞人對此感受最深切。
「有一種普遍的失望感,世界不是我們所理解的那樣,大流行后的一切都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好。有很多不確定性和不信任。其中大部分都圍繞著失去信心。」
在本周全球戰爭似乎迫在眉睫,燃料價格再次上漲,大流行仍未消失,我們再次被一種幻滅的感覺重擊。
庫普斯說,我們可以積極選擇培養信心來戰勝憂鬱,而不是陷入悲傷漠然。
以下是她建議避免大幻滅的一些方法:—相信未知。外出散步時將手機留在家中,與朋友共進午餐時將手機放在包里。我們都對「信息資訊」上癮。從不知道過去五分鐘手機上發生的事情開始。
– 當您有信心時,請注意如何激勵和支持他人。周圍都是那些似乎對信任和信仰有正確感覺的人,並對為什麼和如何感到好奇。問問他們!在建立我的信仰時,我問過很多人他們如何以及為什麼會有這種感覺。
– 試著告訴自己「不適合我的,都會過去的。適合我的,下周永遠不會錯過」。
「給你的伴侶一個完全出乎意料的讚美,給一個你很久沒聯繫的朋友打電話,種一棵樹、給你的花園除草、為一個有價值的事業捐款。」
請放心,所有希望都不會丟失。有時您只需要停止厄運循環即可找到積極面。
「在所有的破壞、創傷和破壞中,全球大流行提醒我們家庭、朋友、社會聯繫、社區和有意義工作的價值。它在許多方面喚醒了我們的人性」,麥克艾文說。
「世界上的問題,儘管看起來很邪惡,但並非無法解決,社會都有積極的跡象表明大流行已經成為阻斷措施(Circuit Breaker)。」
本文譯自自由作家Will Cook所撰文章。
*以上內容轉載自1688 澳 洲 新 聞 網,創夢AUS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