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最大電力公司要賣!背後北美大買家布局已久

11月10日,一則消息引發了金融市場大範圍討論——加拿大資產管理巨頭Brookfield和美國私募機構EIG集團出價184億,意圖收購澳大利亞最大的電力零售公司 Energy(ASX:ORG)。

184億澳元收購報價對應的是每股9澳元,這個價格較Origin 11月9日的收盤價有高達55%的溢價。受此消息提振,Origin股價在11月10日交易中一度飆升40.2%,最高達到8.15澳元。

這兩家北美巨頭對於Origin似乎「勢在必得」,據Origin透露,8月初兩家公司就曾以每股7.95澳元的價格進行了首次接洽,被Origin拒絕後,兩次提高了報價。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Brookfield第一次「出手」澳大利亞的能源公司。

今年上半年,Brookfield與科技巨頭、億萬富翁Cannon-Brookes 共同向澳大利亞煤炭能源公司AGL 數度發出收購邀約,但一再被AGL董事會拒絕,引發了雙方的資本大戰,成為上半年澳大利亞併購市場最轟動的事件之一。

11月,正當Cannon-Brookes提名的四位董事全部成功當選AGL董事會成員之際,Brookfield也在捲土重來。

這家來自加拿大,資管量超過7500億美元的資本巨無霸,如此一而再、再而三地對澳大利亞能源行業「下手」,表明了其布局澳大利亞能源轉型的決心。

Brookfield是「何方神聖」?

事實上,Brookfield之所以如此執著于澳大利亞的能源公司,與這家機構長期以來的「基因」有緊密關聯。

Brookfield已經有超過百年歷史:最早成立於1899年,早期的業務就是巴西的電力供應和設施建設;1912年在多倫多交易所上市以後,公司也一直從事水利發電等公共事業服務。

直到1970年代,公司開始出售巴西的資產,逐漸向全球房地產、礦業、林業等投資轉型。

2002年才更名為 Brookfield Asset Management,隨後加速在房地產、能源基礎設施、石油管道、天然氣等領域的布局,更從加拿大向美國、歐洲等多個地區發展。

位於紐約的Brookfield大樓,圖/Bloomberg

其最著名的交易,就是2018年億46億美元100%收購全球最大核反應堆製造商西屋電氣(Westinghouse Electric),被看作是公司進入關鍵資產領域的「里程碑」;而就在剛剛過去的2022年10月,Brookfield將西屋49%股份賣給加拿大鈾業巨頭Cameco公司,這個收購案價值約79億美元。

不僅如此,Brookfield近年來也積極進行業務調整,2019年以約50億美元收購全球最大不良債務投資機構、另類資產管理公司橡樹資本(Oaktree Capital Management)62%的股份。這也讓Brookfield締造出一個全球最大的另類投資帝國。

2022年,Brookfield和全球晶元巨頭英特爾(Intel)達成戰略合作協議,同意為後者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設晶元工廠提供300億美元的資金,這也是美國推動晶元製造更多向本土轉移重要的一步。

亞利桑那州Intel建設中的晶元廠,圖/路透

目前,Brookfield總部位於多倫多,資產管理規模超過7500億美元,業務遍布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擅長的領域是長期價值另類資產投資,主要投資方向包括房地產,基礎設施,可再生能源等。

為了能使提升資產管理,公司在2010年以後就進行了業務拆分,目前分為四大附屬公司——房地產、基礎建設、可再生能源,以及私募股權和信貸業務,各司其職,進行專業化的資產管理。

博滿澳財首席投資官魏睿昊認為,從公司的業務線設置來看,其將可再生能源單獨建立業務模塊,而非從屬於其他業務之下,表明了公司對這一領域的重視程度之高,在全球頂級的資本機構中也屬較為少見。

深入布局澳洲電力基建

Brookfield在澳大利亞基建領域布局也由來已久。

早在2015年,該公司就聯合多家機構收購的石油天然氣公司Quadrant Energy,而後在2018年以21.5億美元出售給本地能源巨頭Santos。

2021年,Brookfield又以102億澳元(77億美元)價格收購澳大利亞電力傳輸基建公司AusNet,這筆交易在今年2月完成,AusNet也因此從澳交所退市。

另外,2021年Brookfield以10億澳元收購智能電錶公司Intellihub 50%的股份(這也讓本地私募機構PEP從Intellihub項目上成功退出,由於在這一交易中Intellihub的股權價值一躍達到20億澳元,這也意味著該項目在3年多時間里實現了近5倍的回報,博滿澳財金融集團通過博滿元亨基金和單一項目配置,亦參与了Intellihub的投資)。

Intellihub的智能電錶,圖/公司官網

收購Origin,各取所需

從目前披露的信息可以看出,在今年上完成了對AusNet的收購后,Brookfield 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對AGL的收購案。

AGL收購被拒絕後,公司又立即投入到對Origin的交易當中,可見Brookfield對於布局澳大利亞能源領域的「心切」。

而能夠獲得這個契機,Brookfield似乎要感謝總部位於華盛頓的私募機構EIG Partners。

與Brookfield相似,EIG也相當看好全球能源轉型,在能源基礎設施相關資產上投資了415億美元。去年10月,這家機構就與Origin達成了一項創新協議。

Origin作為澳大利亞市場上市值最高的電力零售公司,旗下擁有大型電力和天然氣零售企業和澳大利亞最大的發電站,並持有昆州液化天然氣合資企業Australia Pacific LNG(簡稱:APLNG)的股份。

APLNG的生產設備,圖/公司官網

這個APLNG就成為了兩家資本機構收購Origin的起因。

根據雙方的協議,EIG將購買Origin在APLNG項目的股份。該項目是州Gladstone大型天然氣項目之一,自2016年以來一直在出口天然氣。

EIG簽署協議以16億美元收購該股權。如果成功,這將是全球首個由私募發起的液化天然氣綜合項目投資。

然而,六周后,交易宣告失敗。已經在APLNG有投資的美國石油巨頭康菲(Conoco Phillips)行使了優先認購權,讓EIG的股權收購計劃落空。

EIG很想完成APLNG交易,投資澳大利亞液化天然氣行業,為此不得不尋找其他途徑——直接拿下項目所有方Origin,這樣就不會觸發優先認購權。

問題是EIG對Origin的其他業務——發電廠以及450萬零售客戶——沒有興趣。

因此,EIG必須找到一個合作夥伴,而Brookfield就成為他們最理想的選擇。

Brookfield上半年剛剛對AGL發起了收購,但未獲得成功。

不過,Brookfield已經公開了投資澳大利亞能源轉型的計劃,而且已就澳大利亞能源行業及其向可再生能源的可能轉型做了大量工作,擁有大量資金可供配置。

儘管有了AGL的前車之鑒,Brookfield/EIG在出價時仍步步為營。最初每股7.95澳元(溢價30%)出價被拒絕後,又開出了每股8.70澳元至8.90澳元的指示性報價;再次被拒,才提出了9澳元這一高出Origin過去四年股價的價格,這也讓公司估值達到184億澳元,打動了Origin的董事會。

Origin董事會已經表示,如果在八周的盡職調查后被確定為具有約束力的報價,且沒有出現更高的報價,董事會打算向股東一致推薦接受收購。

由於兩家機構都來自海外,這筆交易也將經由澳大利亞財政部審批,但市場上多數分析師認為,這筆交易很可能被批准。

巨頭們的方向

一旦交易成功,Brookfield和EIG計劃「各取所需」,拆分Origin:EIG將獲得Origin所有的APLNG 27.5%的股份,該公司認為天然氣將成為未來化石燃料向可再生能源的最終過度能源。

Brookfield則將獲得Origin的核心電力和天然氣零售及供應業務,並表示,計劃向Origin再投資200億澳元,助其完成能源轉型,並在2030年之前建成可再生能源和穩固發電能力。

Brookfield的進入,很可能讓Origin更快關閉澳大利亞最大的煤電廠Eraring發電廠,圖/ABC

魏睿昊認為,Brookfield這次的收購和以往的工作完全都站在同一個戰略角度,也就是在澳大利亞可再生能源行業進入深化布局,通過直接收購最大的電力企業來推動可再生能源的轉型和普及。

Brookfield始終堅持要收購核心電力供應商,正是看中他們在轉型中保持行業領軍地位,一旦完成轉型,在以可再生能源為核心的全新的能源行業當中,也能夠佔據龍頭位置。

而從Brookfield在澳大利亞的動作中也可以看到巨頭們明確的方向:隨著新能源的浪潮興起,可能會出現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一次的能源轉型(如內燃機發明后石油的使用),在這個過程當中勢必出現新的發展窗口。

能源格局將發生巨大變化,無論是對小規模、創新性科技公司的投資,還是大型能源企業的收購,投資機構都在進行廣泛的布局。

從投資收益而言,能源電力基建往往帶有天然壟斷性質,一旦投產可以帶來非常穩固的收益,安全和防禦性很高。

作為普通投資人,可以觀察Origin在被拆分后,屬於Brookfield的核心資產如何向新能源轉型。根據一般情況判斷,Brookfield這樣的大型機構在收購公司完成了轉型后,很可能會再度將其上市。

從巨頭的操作中,往往能夠摸索出一些投資方向,因為他們往往能夠先於市場而動。

(歡迎訂閱澳財網頭條號,我們將不斷為您提供優質的全球宏觀經濟分析和澳洲財經資訊)

文中未註明來源的圖片均為Shutterstock,Inc.授權澳財網使用,請勿單獨轉載圖片。本文中的分析,觀點或其他資訊均為市場評述/一般信息,不構成交易建議,僅供參考。任何前瞻性陳述並非對未來業績的保證或陳述,切勿過分依賴。在進行任何投資時,請基於個人投資目的、財務狀況或個人需求考慮本文所含信息的適用性,謹慎決策,風險自擔。

*以上內容轉載自澳財網,AllaboutAUS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