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去紐西蘭搶人, 年薪$30萬! 華人女孩親述: 工資高, 但不能玻璃心

房貸升物價漲,不少朋友如今都在謀出路。

最近有礦業公司到紐西蘭出高薪挖人去當「礦工」,年薪居然高達30萬澳幣。

澳企30萬年薪挖人,「是在紐西蘭的三倍」

最近,一家澳大利亞礦業公司的CEO登上了紐西蘭本地媒體,公開喊話邀請紐西蘭人跳槽,還表示薪酬相當優厚。

「我們開價很高,而且激勵措施十分驚人,至少會是紐西蘭本地(薪酬)的兩倍,有時候還會是三倍。」

總部位於的Mineral Resources是上市公司,市值達165億

首席執行官Mike Grey在節目上說,目前正在招募的職位中,最高年薪將會達到30萬。

作為澳大利亞龍頭產業之一,礦業從業者收入十分高。

據澳大利亞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澳洲全職員工的平均年薪為9萬澳幣,礦業從業者的平均年薪為13.8萬澳幣,位列所有職業榜首,比第二位的IT從業者(11.3萬澳幣)還要高出一大截。

但儘管薪酬高,這個行業依舊十分缺人……在找遍澳洲都填不滿空缺后,礦業公司將目光瞄準了紐西蘭。

下面是他們最近發布的招聘薪資:起重機操作員薪酬為14萬至20萬澳幣不等(15.2萬~21.6萬紐幣);

電工、鉚工的薪酬為14萬至18萬不等;

建築主管薪酬18萬到30萬不等。

工資高低取決於經驗多少,員工還能享受例如等其他福利。

而且考慮到紐西蘭人可能會在離開家人方面有顧慮,公司還允許他們採用一種叫FIFO(fly in fly out),也就是「飛進飛出」的工作方式——四周時間飛到澳洲礦區工作,兩周回紐西蘭休息。

Grey說,大多數工種每年的工作時間只有半年,而且基本都是集中在上半年。

如果新員工想舉家移居澳洲,公司還承諾會幫助員工配偶找工作。

Grey說:「我剛從但尼丁雇了一名有30年工齡的新員工,他在紐西蘭每年賺10.5萬紐幣,但來了澳洲之後工資翻了三倍。」

這家公司表示,計劃于未來兩年內,在地區建設大型鐵礦礦區,接下來6個月時間會招募1000~1200人,其中包括數百名紐西蘭人。

那麼問題來了,工資待遇這麼好的「礦工」工作,到底需要幹什麼,為何沒有澳洲本地人去做呢?

「Fly In Fly Out」,女孩礦場上的十年

Kiki Huang是住在西澳的一位華人小姐姐,在城市時,她和所有精緻愛美的女生一樣,喜歡逛街看展做運動。

但每做8天的都市麗人,Kiki就會穿上工作服,從珀斯搭飛機飛一個多小時,再開兩個半小時的車,到礦上繼續生活8天。

沒錯,她是一位在礦區工作的測繪員(surveyor)。

十年前還未大學畢業時,Kiki就收到了澳大利亞礦產業公司的offer,畢業之後就開始了這種兩地飛的生活。

「上班的時候是見不到家人的,只能和礦上的同事一起生活。而且一班就是12個小時,和在城市的工作還是很不一樣。」

雖然苦是真的苦,但這行賺得確實多——當年她畢業時,公司給出的年薪就已經是10萬+澳幣了,同期的會計畢業生可能只有6萬+。

於是從畢業起,Kiki就一直在這個行當里打滾,一直到了今天。

Kiki工作的礦區

礦區距離城市十分遠,往往需要搭飛機才能進出,Kiki是一名FIFO族。

在荒漠一般的工作場所里,Kiki仍然會像上面的照片一樣,保持城市生活里的精緻妝容……

才怪!!!

在礦上的她其實是這樣……

這樣……

和這樣的……

由於乾的是測繪工作,平時Kiki需要進入數百米深的礦井裡,每次4~5個小時,扛著沉甸甸的測繪儀,勘探採礦路線。

上班時,鞋上手上衣服上基本都是砂石塵埃,要是擦個汗,臉上也就全是灰了。

除了下礦井,礦工們也需要在室外的烈日下作業。

臉基尼必須用上

她說,「灰頭土臉」才是自己工作時的真正日常。

礦工不只是「拿鋤頭」

在不少人觀念里,提到「採礦」的第一反應可能是拿著鋤頭不斷挖,但實際上目前的礦業已經相當現代化,礦工也能夠細分成許多不同工種。

例如Kiki本身是在科廷大學念的地質測繪學專業,她的工作就是給礦區做勘探和測繪。

另外還有不少華人在礦區中,從事冶金、工程、操作挖掘和運輸礦產的重型器械、還有做車輛維修等等職業,整個礦區就是一個小型社區,除了挖礦,生活物資保障等行業都會有。

礦石就是靠這樣的巨型器械挖掘

有華人從業者介紹,他工作的礦區包括行政後勤、工程部門、工人等加起來,大概有兩三百號人,而像他那樣的工程師職位大概只有兩三個人。

他說自己是念完國內大學地質學的本科后,才到澳洲學的採礦,採礦工程師畢業后便進入礦場,在一線工作了一年半,才調回辦公室從事技術類的工作。

技術類的採礦相關專業在當地十分吃香,接下來他還能考經理證,也就是俗稱的「礦長證」。

不過目前澳大利亞和紐西蘭一樣,十分缺人,礦產業目前人員流動非常大。

Kiki說:「要是員工做得不開心,別的公司只要出高一點點的價格,人可能就馬上辭職跳槽了。」

以Kiki和她的洋人搭檔為例,他們是一個崗位兩個人「back to back」的關係,通常來說都是她上8天,他上8天。

近段時間Kiki先後感染了兩次新冠,不能上班期間都是同事一個人頂著。

但這工作本來強度就高,一來二去同事也熬不住了,最終只能請外包工作人員在那段時期暫時頂上了。

Kiki與她的搭檔

而隨著澳新兩國邊境管制放寬,越來越多紐西蘭人前往作。

「我聽很多紐西蘭同事都在說,紐西蘭很難生活,錢賺得少,房價又高。」

霸凌性騷文化一度盛行,「玻璃心生存不下去」

雖然礦業從業者薪酬十分豐厚,但卻可能不是適合所有人的的理想職業。

首先,工作場地遠、生活條件差,12小時輪班制意味著高壓和高強度的體力勞動。

而且一旦工作稍有閃失,就可能會導致公司幾百萬的損失,犯錯的從業者也可能會瞬間失業。

另一方面,Grey在發布招聘信息時還特彆強調:澳大利亞的礦場對女性來說是安全的工作場所,在這兒工作,其實不需要大力又強壯。

之所以他要特彆強調「女性」這個話題,是因為礦區里和礦區外相比,是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一個曾經幾乎完全由男性主導的世界。

像上面提到,礦區營地基本就是一個小型社區,雖然商店酒吧還是有的,但也僅限於此了,荷爾蒙爆棚的礦工們聚在一起,催生了不少亞文化的出現。

有今年10月份出爐的調查報告指出,澳大利亞74%女性礦業從業者,在過去五年裡遭遇過性騷擾。澳洲業界也不斷發出呼聲,希望杜絕職場霸凌和性騷擾。

對此Kiki也有自己的體會。

十年前她剛入行的時候,女性在礦業從業者中的比例少之又少,更別提是一個華人小姑娘了。

「現在來說我所處的環境是OK的,但十年前就比較嚴重,以前大家對這個管得也不是特別嚴。」

她說,女性要學會另一套「生存法則」才能適應。

「剛入行時,會有人在工作中有意無意把手搭在我手上,但現在不會了。」

「萬綠叢中一點紅」

Kiki說,儘管她和男同事們都相處得不錯,但很多時候對於他們有意無意說出來的葷段子,自己仍會感到不適。

而那些時候就得「懟回去」,需要「清晰地表達,劃清界線」。

但正如她所提到,目前澳洲礦場的職場環境對女性而言已經有很大的改善,女性從業者人數逐漸變多,礦業巨頭們也急切地希望提高女性在員工中的比例。

而且相較於男性,女性目前在求職方面有更大優勢。

Kiki說:「『女礦工』的比例已經達到了20%左右。只要你是女生,現在想在礦產業里找工作的話,成功幾率會比男生大很多。」

Kiki最近也收了一位女生徒弟了

目前Kiki也在社交媒體上,向華人網友們普及礦業的相關知識,希望能夠有更多女性看到和了解這份職業,給身邊的人有「一丟丟正面的影響」。

「我知道這個行業女性很少,每當我完成一件事情之後,身邊的同事都會給我很大的肯定,這讓我從中獲得一種滿足感。」

任何行業都有可能實現蛻變

希望像Kiki這樣的女生

職場地位能越來越好

也希望她的經歷

能讓各位對澳洲的礦業有多一分認識

多一分了解

*以上內容轉載自發現紐西蘭,風平浪靜對內容或做細微刪改,不代表本網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