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華人媽媽親述:兒子的故事-從紐西蘭普校娃到墨爾本私校生…

編者按:本文作者是一位在生活的媽媽。她在自己兒子即將滿30歲之際,寫了一系列筆記,回憶了孩子一路走來的經歷,也記錄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孩子從5歲隨父母移民,在紐西蘭即將上完小學時,又隨父母移民,進入墨爾本頂尖公校,之後上中學時,同時拿到獎學金和精英公校的入學機會……

一路走來,30年的時光彷彿濃縮到一瞬間,令幫主唏噓。相信大家看完也會有所感觸。今天是這篇長文的「上篇」,明天我們將發布「下篇」,敬請關注。

1.

再過兩天就是兒子三十歲生日了,可是想到他時,我印象最深的,還是當年生完他,抱著他從醫院回到家的場景。一晃三十年就這麼過去了,難怪時不時兒子都調侃自己老了。

以前就想把兒子從小到大的成長故事寫下來,不是為了發表,也不是因為兒子的成長過程有什麼特別之處。

就是想梳理一下,給自己留個紀念。

其實在兒子成長的這三十年,我真沒有特別用心去培養他。

我總覺得是紐西蘭和澳洲的大環境和學校的教育系統塑造了他。

與其說我們做父母的如何教育了他,不如說我們自己的生活、工作態度、為人處事的方式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我和老公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先移民到紐西蘭的。當時兒子的簽證是一起批下來的。

可是我們考慮到,剛到國外會很艱苦,所以就把兒子留給了雙方老人照顧,準備在兒子簽證過期之前再把他接過來。

當時國際電話還不太使用,而且特別貴,我們和國內的聯繫就靠書信。一次,我接到母親的來信。信中母親說有一天幼兒園老師嫌兒子淘氣,就對兒子說:你就是因為太淘氣了,你爸爸媽媽出國都不帶你去了。

(網路配圖)

兒子回家就問姥姥:爸爸媽媽是不要我了嗎?

我看到這裏,心如刀割。馬上著手給老媽辦簽證和訂機票。

結果我們出國三個多月後,就把祖孫倆接過來了。

兒子過來時剛過完五歲生日,正好可以直接入小學。第一天上學,我們夫妻倆因為要打工,不能請假,就讓姥姥陪著兒子去了。

當時兒子英語一點兒都不會,也不知道這祖孫倆是怎麼對付下來的。反正回家后問兒子喜歡學校嗎,兒子點點頭說喜歡。

紐西蘭的小學,不像國內每個孩子有自己的課桌椅。孩子們就圍成一圈坐地毯上。也不用手背到後面。一年級連課本都沒有,也沒有家庭作業。

所以放學后,我們就借來最簡單的英文看圖識字給兒子看,晚上老公再給兒子讀一些英文書,教一些最簡單的英文單詞。

後來老公去到另一個城市讀博,我們就舉家搬到了紐西蘭南島的但尼丁。

這是一個只有十一萬左右人口的大學城,居民要麼是大學生,要麼就是圍繞著Otago大學的教職員工。

兒子順利地融入了新的學校,英語也大概能夠應付了。

2.

Otago大學當時有中國來的幾十名留學生,還有幾個老留學生,都已經在大學拿到教職做老師了。

有一個已經做老師的學長,他的女兒和我兒子同班。

有一天那位學長和我們說,這裏學校教的太簡單,咱們能不能把幾個同齡的中國孩子組織起來,多教他們一些算術什麼的。我們說好啊!於是幾個家長就輪流給孩子們上課出題。

很快,學長的女兒和我兒子的算術明顯比那些洋人孩子好了不少。主要是這兩個孩子在一起,不用家長督促,孩子自己就有了競爭心理,兩人你追我趕的。

算術是中國孩子的強項,而英語則不然了,我們能教的也有限;所以就充分利用圖書館。每周帶兒子去小城的圖書館,挑一堆書回來。放學回家,兒子就一本一本地讀。那時還沒有電腦、手機什麼的,讀書就是娛樂的一個主要部分。

(網路配圖)

除了上學,兒子周末開始學小提琴了。因為但尼丁是大學城,不少學藝術的大學生,周末就當老師掙零花錢。他們組織了一個音樂學校,學費特別便宜,一個學期幾十塊錢,我們連小提琴都是租的。

兒子三歲的時候,在國內報過一個電子琴班。去了三次老師就對我說:你兒子不是學琴的料,別學了。所以這次我也沒抱什麼希望,就當給兒子找個地方玩玩而已。當時他手臂還骨折了,帶著石膏就去了。老師照樣接受。

後來我發現,國外學音樂,就是玩。國內都得老師先看你手指頭的條件,覺得有前途才接受。國外老師第一堂課就開始教孩子拉曲子了,一屋子鋸木頭的聲音!可是孩子們高興啊,下一次課還願意去。跟著這個大班課兒子玩了一兩年,我們問他還願意接著學嗎?回答是願意。

(網路配圖)

這時我們才開始給他找了一個私人老師。老師是一所私校的音樂老師,特別和藹的一位老太太。每周一次課,琴也是老師租給我們的。然後就開始了考級,基本就是一年一級,也沒什麼壓力。

再後來我們給兒子買了一台二手鋼琴,才五十塊錢,又開始學鋼琴。

他最初的鋼琴老師是Otago大學音樂系主任的太太,不上班就在家教鋼琴。

他們自己有一個小女兒,比我兒子略小,從小培養學小提琴,基本是要走專業路線了。別看但尼丁小城不大,可是每年都有音樂演出,和不同級別的音樂比賽。學音樂的孩子們都有機會參与演出和比賽。記得當時鋼琴老師的小女兒,每次比賽都是一騎絕塵,遙遙領先的第一名。

然後就是我兒子和其他小朋友爭奪二三名。兒子就是在這種沒有什麼壓力的環境下,一點一點喜歡上了音樂。後來又開始了正規的樂理學習、考級。

3.

過了一段時間,我覺得那位鋼琴老師有點「糊弄人」的感覺,就給兒子換了一個老師。

新老師是Otago大學音樂系的老師,業餘時間還在電台伴奏。

這位老太太就比較嚴格了,上課之初就給兒子訂了規矩,上課不能遲到,不能無故不去,在家必須練習等等,但老師確實教得好。

可惜我們不久就離開但尼丁了。

除了音樂學習,兒子體育活動也不少。第一項是游泳課。每周末一個半天。游泳課的老師也挺有意思,是一大家子。大哥領著自己的兄弟姐妹來當老師,好像是兄弟姐妹十人,十來歲到二十多歲不等。也是半慈善性質的,一學期才收費$10。

兒子在玩兒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就學會了各種泳姿。

兒子還上過空手道班,大學老師兼職。還學過網球,老師居然還是曾經的世界青年組冠軍。還有每周的足球

比賽等等(家長們輪流駕車送孩子們周邊各處比賽)。

(網路配圖)

雖然這是一個小城,但教育水平絲毫不差,各路人才也是人才濟濟。只要想學,都能學到。兒子按部就班參加了不少競賽活動,課外活動也是豐富多彩。

我們當時自顧不暇,學習的事情基本不太管。我只負責當司機,老公偶爾閑下來,和兒子一起做做題什麼的。更多的時候,我們是和兒子一起去沙灘堆城堡,海邊釣魚,家裡種菜。

所以後來爺爺從中國來看我們,一看見小孫子就樂了。因為小孫子已經從一個又瘦又嫩的豆芽菜,長成了一個又黑又胖的小夥子。爺爺給他取了一個外號:農民小隊長。

在國外因為孩子們一起活動的機會多,我和家長們接觸的機會也比較多。從他們身上我發現了這些家長們最重視的事情。

(網路配圖)

第一是:多數洋人孩子都睡的很早。

我的老闆,夫妻倆都是牙醫兼病理大夫。兩個女兒,一個比我兒子大兩歲,一個小兩歲。

有一次他們告訴我,每天兩個孩子晚上7:30就睡覺了。

我當時一聽大吃一驚。後來一打聽,一是有利於孩子的身體發育,二是給父母們留出了許多自由時間。

還有一個兒子的好朋友,從小到大沒有穿過長褲,冬天零下幾度也是短褲。每次他們參加完足球比賽,如果贏了,可以得到一張麥當勞的餐券,但他的父母每年只讓他吃一次麥當勞。

雖然這都不是什麼大事,但確實是讓我發現了洋人和我們在育兒理念上的不同。他們很少去框定子女未來的發展道路。按說我周圍的同事都是大學教授,醫生,可他們對孩子的事業發展都持有特別開放的心態。

別說是對孩子了,對他們自己,按咱們中國人的想法也是不求上進。我們系裡一個老師,牙醫出身,放棄診所,改做研究。人家就是喜歡什麼就幹什麼。

4.

一晃,兒子即將在紐西蘭讀完小學了。我想這是他童年最幸福的一段時光。像一棵小樹一樣,自由成長。

此時老公博士畢業,在澳洲找到了工作。當時我們商定,他一個人先過來,我的學位還有一年實習。等我拿到學位,再帶兒子過來。可是計劃趕不上變化。老公來澳洲半年後告訴我,澳洲小學比紐西蘭多一年。

如果兒子馬上過去,可以趕上私立中學的獎學金考試。為了兒子,我趕緊把紐西蘭的房子賣了,馬上到手的學位也放棄了,帶著兒子奔赴澳洲。

走之前,兒子小學的校長給兒子寫了一份特別好的評語,讓他帶到新學校。每個同學都給兒子畫了一幅畫。兩個音樂老師也都給兒子未來的音樂老師寫了信,介紹兒子的學習進度。

來到澳洲后,老公已經為兒子選好了小學。這所小學在華人區。當時覺得學校不錯,但也沒有覺得有多麼出類拔萃。可是前兩年發現它已位列墨爾本公立小學前幾名了。兒子因為在紐西蘭打的底子不錯,很快就在新學校又成了好學生。有一天兒子從學校回來,說學校讓報名去美國參加「兒童環保峰會」。

(網路配圖)

我一聽就樂了,這不就是遊學嗎。可兒子挺認真,告訴我報名完要面試。我問他想去嗎,他說想。我和老公商量后,覺的雖然花費不小,但能讓兒子去美國見見世面,也是挺難得的機會,就同意了。結果他還真去成了。

這也算他兒時難忘的一段記憶吧。去了美國的好幾個城市,紐約、費城、洛杉磯。住在美國當地人家裡。記得他回來后很長時間還都在給我們講他的所見所聞。確實是達到了見世面的目的。

當時為了幫兒子考獎學金,我們周末就是帶他上補習學校,然後買了各種補習資料在家做題。可是最後他一個私校的offer都沒有拿到。都是一個私校這科考好了,那科沒考好。

最後我們就上了所在學區的公立中學。這也是非常有名的一所公立中學。因為這所中學,學區內的房子房價飆升。

學校里也是以中國、東南亞,印度孩子為主。兒子在這所中學倒是挺開心的,也有不少朋友。但因為沒有了目標,兒子好似也沒有了學習動力。

5.

有一天他的小提琴老師告訴我:我看見你兒子和一個女孩子在路邊kiss。我一聽大吃一驚。

兒子那時還不到十四歲,雖然我有兒子早戀的思想準備,但這也太早了點兒吧。可是我也不知道怎麼和兒子聊這個話題。想想也只能裝不知道,盡量把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別的地方。

有一天我看見了這個女孩給兒子的一本她的日記。不是我搜出來的,是兒子忘了就放在桌子上。我忍不住好奇心,大概翻了一下。知道女孩的父母離異,媽媽天天和女孩抱怨男人有多不是東西,而且對孩子各方面都很pushing。當時我心裏非常心疼這個小姑娘,也明白她母親絕不會讓她早戀。

(網路配圖)

果不其然,沒過多久,兩個孩子的戀情就無疾而終了。與其說我把這段戀情看做早戀,其實我更傾向於這是一段純潔的少男少女的友情,彼此傾訴一些不願意和父母傾吐的事情。

本來我還挺高興兒子的戀情結束了,誰知過了一陣子,他又有了新的女朋友。而且這次也沒有瞞著我們。所以有一天我就問他,女孩子的父母知道你們交朋友嗎?兒子說知道。還告訴我,女孩子的父親把他叫去教訓了一頓。

當時我聽了就有些替兒子憤憤不平,也更不忍心批評他了。結果那位父親也是白教訓他們了,兩個人高中階段一直在一起。直到兒子大學去了才分手。

(未完待續…)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澳洲辣媽聯盟,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