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美國之音,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華盛頓 —
中國政府公布的一份文件顯示,北京當局已經下決心要盡一切力量,幫助中國電動車突破貿易障礙,拓展國際市場,打造海外供應鏈。
中國商務部周三(2月6日)公布了去年年底由九個中央部委聯合簽發的文件名稱是《關於支持新能源汽車貿易合作健康發展的意見》(簡稱《意見》)。
這九個部委中包括中國外交部和中國人民銀行(中國的中央銀行)。這個龐大的陣勢凸顯出推動電動汽車出口是中國經濟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部分,中國政府將集中所有資源為實現這一戰略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
新冠疫情之後,中國經濟陷入全面低迷。因此,北京當局正竭盡全力發展電動車,並將之作為中國經濟中為數不多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中國商務部官員表示,《意見》提出了涉及六個方面的18項政策措施,其中包括提升中國電動車企的國際化經營能力,建立從研發到合規至售後服務等一整套生產和銷售供應鏈,加強給這個行業的金融和信貸支持,推動人民幣跨境結算、營造良好貿易環境、積極支持企業國際商務活動等。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周三刊文指出,這18條措施表達了中國國務院九個部委的一致立場,這就是要對外國貿易限製作出「積極回應」。
CNN引用文件內容說,「(我們)需要及時跟蹤市場准入、環境保護、數據保護、知識產權保護等相關政策法規,並編製和發布針對具體國家的貿易指南。」文件還鼓勵中國電動車企業與外國製造商展開技術合作,建立生產供應鏈。
自從中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憑藉廉價勞動力和舉國體制集中所有資源發展「拳頭」產品,從一個行業到又一個行業擊垮了在市場經濟規則下運營的國際競爭對手,佔領了越來越大的國際市場。
繼服裝玩具、鋼材、光伏、建材、鋰電池、高鐵等行業之後,中國電動車在最近幾年迅速發展,大批電動車已經進入了歐洲、澳大利亞、東南亞、俄羅斯、中亞和拉美地區。
拉美、中亞和歐洲市場。在談到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戰無不勝秘訣的時候,中國體制內資深經濟學家溫鐵軍表示,中國共產黨掌握著「政治化的大資本」,這使西方私人企業,無論其規模多大,都無法與中國「黨制的企業」進行競爭。
中國企業贏得競爭的秘訣在哪裡?溫鐵軍在社媒體上發出的短視頻講話中說,西方私人企業在競爭中失敗,就宣布破產。但是,中國企業不同,他們背後有中共。只要「中央一聲令下」,溫鐵軍說,中農工建四大國有銀行會給受到外國制裁的中國企業提供強大的金融支持,不讓這些企業破產。
2023年,中國電動車企業向海外市場出口了120多萬輛電動車,同比增幅高達77%。中國汽車出口首次超過日本,成為世界汽車出口最多的國家。
但是,中國汽車的大量湧入加劇了一些國家與中國的貿易關係緊張。去年十月,歐盟委員會宣布將對來自中國的電動車展開反補貼調查。如果調查確認中國政府給本國電動車企業提供了大量的補貼,預計歐盟將會對中國產品加征懲罰性關稅。但是,從國際貿易實踐來看,懲罰性關稅擋不住中國產品的湧入。
美國在去年12月宣布了新的規則,禁止在美國出售的電動汽車使用中國生產的電池。美國政府還在討論對包括中國電動車在內的中國產品加征新的關稅,以保護美國清潔能源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