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宛若地獄?一篇帖子, 中國人又成背鍋俠!當地民眾卻怒斥: 我們很好, 別瞎扯

從很久之前開始,但凡出現一些與人口、住房相關的問題,人永遠都是那個背鍋俠!

這不,中國人最近又被打上了標籤,讓澳洲宛若地獄的罪魁禍首!

哪怕很多人都在闢謠,沒這回事,我們很好…

可是,在部分澳洲人眼中,中國人就是背鍋俠!

01、澳洲宛若地獄,一切都賴中國人!

最近,一張照片刷屏了澳洲媒體,就是這張照片,拍攝地點是的The Ponds,一個距離CBD足足有40多公里的遠郊。

這張照片最近持續刷屏的原因在於,很多人都在吐槽:澳洲住房什麼時候變得如此密集,毫無私人空間可言,看一眼密集恐懼症都要犯了。

緊接著又有媒體曬出了當地的另一張俯瞰圖,除了一家堅持沒有妥協沒有將房產出售給地產商外,周圍已經建起了密密麻麻的房屋。

按照部分澳洲人的看法,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有以下幾點:一:大批移民湧入以後,澳洲住房危機爆發,再加上大量投資者入場特別是中國買家回歸,被快速抬高,本地人根本買不起,想買房只能去偏遠地區。

二:建築公司現在的承載能力有限,更多在偏遠地區開發房產。

三:人口密度增加以後,新建房屋更多都是公寓,想要住house只能去更遠一些的地區。

重點是,在一些澳洲人的認知里,是中國買家太多和來自中國移民太多導致現在變得如此壓抑。

這些人還強調,隨著大批人進入,澳洲別說住房擁擠容積率降低了,城市基礎建設也遭受更多壓力。

就連出行現在都變得很不方便了。

當然,這隻是澳洲一部分人的看法,並不是每一個澳洲人都這樣。

舉個例,就是被大家吐槽壓抑密集恐懼症都要犯了的The Ponds地區居民,自己都表示生活其實很好。

The Ponds居民表示,這些住房位於The Ponds的南端,由悉尼的Bathla Group開發,而這些房產大多數是四室三衛的戶型,室內面積約280平米,佔地300平米。

從俯視圖上看似乎非常擁擠,但實際上並非如此。44歲的Manohar Muralidhara就住在照片中的一棟新房裡,這名數據分析師展示了他6*9米的後院,並稱他對房子的大小很滿意。

擁有足夠的生活空間,還有自己最喜歡的院子,這個尺寸的院子也更方便打理。

他對這個社區的唯一建議是:增加一些樹木和綠化,這樣就非常完美了。

02、中國人真的不背鍋!最新人口數據公布,印度人其實更多!

為什麼每一次都是中國人背鍋呢?這可能已經是部分澳洲人的固有思維。

要真的說人口湧入太多買走太多房產,印度人可是比中國人誇張很多的。看一下本周三公布的最新移民人口數據,來自於的官方消息。

澳洲統計局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6月,澳洲常住人口為2660萬,其中1850萬出生在澳洲本土,820萬出生在海外。

出生於海外的比例升至30.7%,高於之前的29.5%。

這個數據也是自1891年以來的最高值!

雖然19世紀90年代也曾出現過移民潮,但受一戰、二戰和大蕭條的影響,這一比例在1947年一度跌至10%。

此後,除了新冠疫情期間的小幅波動,澳洲的海外出生人口佔比比例穩步上升。澳洲統計局證實,早期的人口普查未將原住民納入統計,直到1971年才將其常規化。

最新數據顯示,英國、印度、中國和紐西蘭是海外出生澳人的主要來源國。

雖然英國的佔比最大,為96.2萬人,但與10年前的100多萬相比略有減少。

印度出生的澳人為84.6萬,排名第二,高於2022年的75.4萬。

中國出生的澳人為65.6萬,位居第三,與前幾年相比略有減少。

紐西蘭出生的澳人為59.8萬,位居第四。

從這個數據可以看出,印度移民不論是總量還是增速,都比中國移民多。

數據是不會騙人的,可是在很多澳洲人的眼中,與移民和房產有關的問題,一律都要怪中國人…

殊不知,澳洲現在很多社區已經悄悄變成了印度社區,印度人湧入的速度越來越快,過去一年多的移民潮中,來自中國的移民佔比也遠不如印度。

就連遊客也是印度人進入的更多,為了限制印度人進入,都開始了行動,很多學校直接將印度留學生徹底拉黑。

可能之前的移民潮,有不少中國人進入澳洲,還有不少中國買家重新進入市場。

但是根本來講,中國人真的不用背鍋,甚至不如印度人來的影響大。

部分澳洲人真的應該改變一下對中國人的態度了,現在幾乎都形成了刻板印象。

以前,可能來自中國的移民很多,但現在,澳洲住房危機,印度人的影響更大!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