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Peter Switzer
為何13次加息未像大多數人預期的那樣,對經濟造成嚴重打擊?當我為此深思時,影迷們可能會想到電影《洛奇》中的經典台詞:「你、我,或任何人都無法逃避生活的重擊。關鍵不是你被打得多重,而是你能承受多重的打擊並繼續前行。是的,重要的是你能承受多少打擊,並繼續前行。」
那麼,為什麼澳大利亞人在經歷了13次加息后,仍然繼續消費,以至於澳洲央行行長還未宣布停止加息?實際上,澳洲央行副行長Andrew Hauser在一次經濟學會的演講中曾警告我們,要警惕那些自認為比其他人,包括澳洲央行更懂行的『假先知』。
他的言論可以從多個角度來解讀。如果你想挑剔一點,可能會問,他的前任老闆Phil Lowe博士是否最終成了『假先知』?而我則理解為,他實際上是在說(我認為他確實這麼說了)『……人們對自己真正了解的東西過於自信。」
Jerry Seinfeld曾說,男人天生就該建造大橋和高速公路這樣的宏偉工程,但為什麼他們沒有去做呢?他自己回答道:『因為這實在是太難了。』
Hauser先生是對的,預測確實非常困難。你不能僅依賴銀行經濟學家的預測、經濟學家的調查、商業團體、財政部,甚至是澳洲央行本身的預測。
聯邦銀行經濟團隊的一個發現進一步解釋了為什麼13次加息的效果遲遲未顯現。我一直認為,房貸的『懸崖』效應最終會幫助澳洲央行抑制通脹。這是指那些在疫情期間以低固定利率獲得房貸的借款人,將會被『推下懸崖』,不得不面對更高的浮動利率貸款。
為什麼稱之為『懸崖』呢?因為當利率上升時,為了償還房貸,他們的其他消費會大幅減少,這就是『懸崖』的含義。
雖然這種情況確實發生在許多人身上,但還有其他因素解釋了為什麼13次加息未如預期那樣有效抑制通脹。當前通脹率已降至3.8%,但在達到2-3%的目標區間之前,澳洲央行不會考慮降息。當然,如果我們有陷入衰退的風險,央行可能會降息,因為衰退確實能抑制通脹,而這隻是時間問題。
與澳洲央行的抗通脹策略相對抗的,是那些沒有貸款或不需要租房的人,他們幾乎未受加息影響。此外,還有那些在疫情期間積累了大量儲蓄的人,因為當時難以在買車、度假和外出消費等方面花錢。
許多人將這些儲蓄存入了超額還貸賬戶、抵銷賬戶或其他投資產品。然而,現在《每日電訊報》的James Kirby報道,聯邦銀行表示:『澳大利亞人幾乎已經耗盡了他們在疫情期間積累的儲蓄。
這意味著澳洲央行的加息政策效果現在將更為顯著。《每日電訊報》的James Kirby寫道:『從頂級銀行家到知名經濟學家提到的「緩衝儲蓄」,在過去幾個月幾乎已被耗盡,因為消費者不得不動用這些資金來應對持續上升的生活成本。』聯邦銀行分析數據后認為,這一變化將削弱原本用於提振下半年經濟的個人所得稅減免效果。除與房貸相關的儲蓄外,過去12個月里,澳大利亞消費者已經大幅動用了他們的應急儲蓄。
我們在疫情期間積攢的儲蓄總額高達3000億澳元,儲蓄率從平時收入的6%飆升至20%!
Kirby表示,聯邦銀行認為澳洲央行「低估了使用這部分儲蓄時對家庭消費的支撐作用」。
我認為他們說得對,但正如Seinfeld可能會說的那樣,『預測確實非常困難』,尤其是在面對像疫情封鎖這樣對全球經濟造成的獨特衝擊時,央行和經濟學家並沒有歷史經驗可以參考。
在過去三十多年裡,我閱讀、採訪並聆聽了許多優秀經濟學家的預測。我深知,沒有哪個預言家能夠始終準確無誤地預測未來。然而,確實有一些傑出的經濟學家,他們比別人擁有更深刻的洞察力,往往也能更準確地預測未來。
當被問及經濟前景時,我更信任這些人。但我也明白,並且一直強調,預測未來確實『非常、非常困難!「
*以上內容系網友澳洲事兒自行轉載自澳房匯,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