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亞曾有過和Bunnings競爭的大型五金店,卻因這個原因沒多久就倒閉了

Woolies想和硬體巨頭 競爭,不過卻直接輸了。

維州 Braybrook 開設第一家以亮藍色風格為主的商店不到五年的時間里,Masters Home Improvement就因虧損而倒閉。

Masters 不受傳統行業的歡迎,他們不喜歡這種光鮮的外觀、閃亮的地板和明亮的燈光,而且也未能吸引女性和 希望吸引的房主 DIY 市場,因此 Masters 成為了一場災難。

Masters 標誌性建築于 2009 年首次提出,從 2011 年開始湧現,Woolworths 當年的年度報告預測每年將開設多達 20 家新店,預計啟動成本高達 1 億澳幣。

然而,對於 Woolworths 及其美國家居裝飾連鎖店合作夥伴 Lowe』s 來說,這隻是小數目,他們無法在當時價值 400 億的木材、五金和家居裝飾市場(由 Wesfarmers 旗下的 Bunnings 主導)中佔據一席之地,也無法從其不斷膨脹的利潤中分一杯羹。

外觀和布局未能引起人的共鳴。圖片:Richard Gosling

Masters 的信心如此之高,以至於它不僅要與 DIY 領域的 Bunnings 競爭,還要與木材領域的 Mitre 10 競爭,以及與計劃進貨的家居用品、家電、貿易和管道用品領域的 、Reece、Tradelink 和 Ikea 競爭。

但相反的是,到 2012-13 年,Masters 連鎖店卻虧損嚴重。到 2014 年 8 月,《先驅太陽報》報道 Masters在財政年度虧損 1.69 億澳幣,比上一年多 22%,比前一年的預測多 1200 萬澳幣。

2015 年,虧損情況更加嚴重,虧損額激增至 2.274 億澳幣,Woolworths 和 Lowe』s 被迫向陷入困境的連鎖店注資 32 億澳幣。

面對難以承受的損失,2016 年 8 月,據透露,所有 Masters 商店將於當年 12 月關門,新東家將以 15 億澳幣的價格將部分大型倉儲商店改造成購物中心。所有 Masters 商店于 2016 年 12 月 11 日關閉並出售。

地塊被 Home Consortium 收購,Spotlight、Anaconda、Chemist Warehouse、、The Good Guys、Super Amart、Bunnings Warehouse 和超市接管了曾經或計劃成為 Masters 商店的地塊。

Woolworths 還以 1.65 億澳幣的價格將其 Home Timber & Hardware 出售給 Mitre 10 連鎖店的所有者 Metcash。

他們使用了非常大的圓形白色鹵素燈,所以一切都看起來很清晰明亮。它就像是 JB Hi Fi 和 Bunnings 的結合體,感覺幕後建模工作太多了,試圖讓它發揮作用,但就是不行。

除了裝修風格,更重要的是Bunnings 的東西看起來也更便宜。

事實上,Bunnings 的吸引力很大一部分就在於它並不華而不實。那種奇怪的企業文化讓人著迷。

據Mornington Peninsula研究員、澳大利亞隨機歷史博客作者Gareth Martland稱,他曾就這一主題寫過大量文章,時尚、乾淨、燈光過亮的大師級風格並不太適合澳大利亞的 DIY 愛好者:我住在Mornington半島,那裡有一家 Masters,我去過幾次,Masters 和 Bunnings 之間的差異讓我很感興趣。

每當我去 Masters 時,感覺它都不像一家五金店。感覺他們在追逐其他東西,我認為 Masters 在英國可能會表現得更好,而這當然也是 Bunnings 失敗的地方。Masters 在英國比在這裏更合適。

雖然許多以前的 Masters 商店已成為小型購物中心,並成為包括 Bunnings 在內的其他商店的所在地,但有些商店只是被推土機推平了,Martland 先生說。其他商店仍留在原地,空無一人,「就像鬼店一樣」,根本無人光顧。

*以上內容系網友指點山河自行轉載自中文號,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