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騙子總能成功呢
很多時候不少人人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很多在自己眼中一眼就能識破的騙局,總是有人會上當呢?
實際上,很多時候並非是騙局的本身有多麼高端,
而是利用了 「人性的弱點」。
Kylee Dennis曾是一名警察,現已轉行經營一家專門調查詐騙的公司。
2024年12月的一天,她在游泳后發現手機上有母親的三個未接來電,頓感不妙。
原來,她的母親剛剛收到一條陌生號碼發來的簡訊,
對方自稱是她的孩子,手機因為掉進水槽徹底損壞,這是新號碼。
緊接著,對方稱急需支付一筆4750澳元的賬單,
但因無法使用銀行賬戶,請求Dennis的母親代為轉賬。
Dennis表示,自己當時在泳池裡沒聽到電話,
而她母親則在騙子不斷施壓下,準備開始分四次、每次1000澳元轉賬。
然而由於銀行每日轉賬額度限制,交易一直未能成功。
Dennis說,母親當時完全是出於擔心孩子的情緒驅動,幾乎沒有多想就相信了簡訊內容。
她回憶起曾與母親提過 「Hi Mum」 騙局,
但只是隨口一說,並未詳細解釋,因此母親並未真正警覺。
她認為,這類騙局之所以成功,並不是因為受害者「傻」,
而是騙子極具操控性和欺騙性的手段讓人很難理智應對。
雖然「Hi Mum」騙局已在澳洲出現多年,但仍不斷有人中招。
詐騙者通常假冒受害人的家人或朋友,
以「手機損壞或丟失」為由,用陌生號碼發送緊急求助信息,要求匯款。
根據澳洲國家反詐騙中心的數據,這類簡訊在所有釣魚詐騙中只佔很小比例,
但IDCARE報告同時顯示,該類型的詐騙案件近年來有上升趨勢。
2024年,該機構共接到238起諮詢,比2023年增長了37.5%。
截至2025年3月,已報告64起,按此趨勢,今年可能會再次突破去年總數。
IDCARE的全國外聯負責人Kathy Sundstrom指出,
這種詐騙主要由海外有組織犯罪團伙操控。
雖然其他類型的詐騙隨著識破率的上升會逐漸「退場」,
但「Hi Mum」類型仍然效果顯著,尤其對父母而言更具欺騙性。
她解釋說,騙子之所以頻繁得手,是因為他們善於操縱人們的情感,
一旦涉及孩子,多數人會第一時間出於本能反應,而非理智分析。
雖然許多人以為老人最容易受騙,但IDCARE的數據顯示,
35至45歲的中年群體反而是最常見的受害者。
這部分人通常工作繁忙,既要照顧孩子,又要照顧父母,對防騙信息的關注度較低。
其實早在2022年,澳洲競爭與消費者委員會(ACCC)就曾發起公眾宣傳活動,
當年全澳共有11,100人因 「Hi Mum」 騙局被騙,損失金額高達720萬澳元。
然而根據Vodafone在2025年初進行的一項調查,
在1025名受訪者中,仍有44%表示從未聽說過這種詐騙。
Sundstrom認為,ACCC當年的宣傳效果可能已逐漸淡出人們的記憶。
此外,35至45歲的人群通常不太主動搜索或閱讀詐騙相關資訊,因此更容易成為詐騙對象。
澳洲國家反詐騙中心也給出了一些防範建議。
首先,收到陌生號碼發來的「親友求助」簡訊時,務必保持懷疑態度,切勿輕信。
最安全的做法是直接撥打對方原本的常用號碼進行確認。
此外,還可以向對方提出只有親屬才知道的問題進行驗證。
更進一步的方式是,家庭內部預設 「安全詞」 或 「密碼」,
一旦真的遇到緊急情況,通過別人手機聯繫時,也能準確驗證身份。
最後,詐騙信息往往伴隨 「緊急」, 「限時」, 「馬上轉賬」等施壓語言,
這是最典型的詐騙特徵之一。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墨爾本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