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人可能因禍得福,成為這場亂局中的大贏家

對消費者來說是好事

最近,美國對亞洲多個國家商品徵收高額關稅,引發全球貿易震蕩。

不過這波「動蕩」對消費者來說,反而可能帶來「甜頭」。

包括汽車、家電、衣服甚至鋼鐵在內的大量亞洲商品,可能會「轉道」,價格更便宜、選擇更多,有望緩解澳洲居高不下的通脹壓力,或許還能順帶幫助澳洲降息。

HSBC首席經濟學家Paul Bloxham表示,美國設限后,亞洲製造商會將商品出口目標轉向澳洲市場。

「這將拉低澳洲的進口商品通脹,有助於更快降息。」

他預計澳洲央行將在5月會議上首次降息25個基點,並在之後數個季度繼續降息,目標利率降至3.1%。

高盛首席經濟學家Andrew Boak也認為,這輪關稅對澳洲而言具有溫和的通縮效果,預計到2025年12月,澳洲的核心通脹率將降至2.4%。

哪些商品可能降價?

汽車首當其衝。

根據Jarden的分析,去年在澳洲最暢銷的前十個汽車品牌中,約65%來自日本,18%來自韓國。

而美國對日本汽車徵收25%關稅後,這些車輛或將優先出口到澳洲。

除了汽車,還有服裝、家電、鋼鐵和鋁製品等。

經濟學家Saul Eslake指出,澳洲沒有本地汽車產業,也沒有必要保護這些領域。

「更多便宜商品的進入,對消費者是完全的利好。」

不過他也提醒,澳洲畢竟市場小,人口只有2500萬,相比歐洲、拉美、日本等地,吸引力稍遜。

儘管專家紛紛看好這一波「低價紅利」,卻準備出手「保衛本地產業」。

工業部長Ed Husic表示,將加強反傾銷制度,防止「亞洲商品以低價傾銷,打壓本地製造業」。

不過,反傾銷政策向來爭議不小。

Eslake直言,這種政策相當於強迫掏更多錢買東西,「從經濟角度看,很糟糕」。

只有在「價格明顯低於生產成本」的情況下,才可能例外。

澳洲生產力委員會早在2016年就曾表示,反傾銷類似關稅,「雖能保護個別行業,卻讓整體消費者和經濟承受更大代價」。

貿易投資中心的Pru Gordon認為,作為開放又富裕的市場,澳洲很可能吸引更多轉移出口的國家,甚至包括那些面臨美國報復性關稅的美國產品。

不過她也指出,證明「非法傾銷」的門檻很高,想通過反傾銷委員會立案並不容易。

眼下這場貿易變局對澳洲而言,也許是一次「撿漏」的機會。

不過是否能真正享受低價福利,就看澳洲政府是選擇「護廠」還是「護民」了。

*以上內容系網友AUS貝小主自行轉載自微生活,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