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爾本一位年輕媽媽透露,她的未婚夫因不堪房貸壓力選擇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這讓她的生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據澳洲新聞集團報道,33歲的Rachel Keily表示,相守7年的未婚夫Matt Worrall於4月2日因「財務壓力」選擇輕生,留下她和他們15個月大的兒子Henry。
(圖片來源:News)
Rachel回憶說,在丈夫去世前幾天,他們還在計劃出行,討論帶什麼食物、孩子要穿幾件衣服。他照常上班、健身、做飯,一切看起來都像往常一樣。
但其實並不一樣。Matt的生活,正在被悄悄扼緊。
三年前,他們搬入這套房子時,月供是2500澳元。可隨著加息的浪潮,一路漲到4300澳元。兩個人拼盡全力也只能勉強維持。直到有一天,他一個人再也撐不住。
Rachel沒能看到這道裂縫,也沒有意識到「還好」的背後,其實已經是極限。
(圖片來源:News)
澳洲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自住房的平均貸款規模在過去一年增長了超過7.2%,目前已達64.2萬澳元。
月供平均達到3800澳元以上。而這僅僅是「平均數」。
Finder調查指出,42%的澳洲人處於「入不敷出」的狀態。這意味著,幾乎每兩個家庭里,就有一個在透支生活。
可這些數字往往冷冰冰、無感知。直到我們看到一個真切的家庭,被拖進裂縫。
他不是異類,而是一個模板
Matt不是特殊個例。他是千千萬萬個正在被通脹與利率共同撕扯的澳洲人之一。
他有穩定工作,有伴侶,有孩子,有房子。他是人們口中的「人生正常進度」。
但這一切背後,是一個無法大聲喊出「我快撐不住了」的社會角色——中產男性。
在澳洲,男性自殺率長期是女性的3倍以上,而已為人父的中年男性,往往是最難察覺求救信號的一群人。他們習慣「扛著」,直到某一刻,徹底斷裂。
他們不會輕易說「我不行了」。因為「中產階級」這四個字,本身就是一個壓倒性的沉默標籤。
房貸,不再只是經濟問題,而是公共衛生議題
這起悲劇之所以令人震撼,不僅是因為它突如其來,而是因為它早有前兆,卻沒人看得見。
澳洲的住房危機早已超出經濟領域,它已經演化成了一場心理健康災難。
但我們仍在使用「市場調節」、「貸款能力」、「理性消費」這些舊工具去理解一個早已升級的問題。
就像你無法用計算器測量一顆心髒的負荷,也無法用房產均價解釋一個男人的死亡。
Matt不是第一位因房貸壓力崩潰的人,也不會是最後一位。如果住房政策與心理健康體系仍各說各話,那麼這樣的悲劇,還會繼續發生。
*以上內容系網友風平浪靜自行轉載自大澳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