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士、寶馬、奧迪大勢已去

未來是屬於新能源的時代,哪怕是BBA也無法逃脫。

出品 | 環球科技局 作者 | 劉峰

賓士、寶馬、奧迪,這三個汽車品牌並稱「BBA」,其知名度之廣,哪怕你對此從未關注也絕對聽說過,不知是多少人的「夢寐以求」。

然而,就是這樣的汽車豪強,最近其在華市場卻面臨著不小的挑戰:銷量下跌、營收減少……

而罪魁禍首就是新能源汽車。

汽車豪強失算,油車盛況不再

2025年一季度,德系三大車企在華銷量集體下滑。先來看一組數據(電車界):寶馬一季度營收同比下降7.8%,全球銷量同比下降1.4%,其中市場一季度銷量為15.52萬輛,同比下降17.2%,是寶馬全球銷量降幅最大的單一市場;

(圖源:寶馬中國

賓士一季度全球銷量52.92萬輛,同比下降7%,其中中國市場銷量同比減少10%,為15.28萬輛。

大眾汽車一季度全球交付量達213.36萬輛,同比增長1.4%。但在其全球最大單一市場中國,卻出現了交付量同比減少7.1%的顯著下滑。

大眾汽車旗下高端品牌奧迪一季度全球交付383,401輛汽車,同比下降3.4%。但在中國市場,奧迪一季度交付量為144,471輛,同比下降7%。

作為傳統的代表,德系三巨頭似乎在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新能源市場面臨困境,集體失速。

值得注意的是,電動車銷量向好:寶馬電動車型佔比26.9%,同比增長32.4%;奧迪電動車同比增長30.1%。

面對中國新能源市場的激烈競爭,德系豪車正加速推進本土化戰略以應對市場挑戰。

德系傳統豪車為什麼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呢?

這些豪車最主要的優勢在於品牌效應以及豪華感設計、科技感配置等技術。截至2024年,BBA在中國豪華車市場仍佔據約69.9%份額。

然而,在新能源汽車時代,這些豪車受到的挑戰不小。

第一,是技術轉型的戰略上的挑戰。

傳統豪車在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存在短板,新能源滲透率不足,面臨轉型壓力。

BBA純電車型是基於燃油平台改造的,也就是俗稱的「油改電」,因此不可避免地出現使用體驗上的不足,智能化體驗不如國產的純新能源汽車。

第二,中國市場競爭十分激烈。

近幾年國產新能源品牌像雨後春筍一樣不斷湧現,如比亞迪、問界、小米等。

這些大廠通過智能化配置的不斷革新,如激光雷達等,以及性價比顛覆了傳統豪車價值體系,「貴」不再是硬道理,實際體驗和性價比等方面受到人們的關注。

同時新勢力品牌,如蔚來、小鵬在智能駕駛、補能網路等領域建立差異化優勢,即加強智能駕駛輔助等便利功能和換電站、超充站等服務設施的建設,直接衝擊了BBA用戶群體。

第三,是行業趨勢和消費者觀念的改變。

目前在中國市場中,新能源汽車以其獨特優勢被市場青睞,不斷爭奪傳統油車的市場。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消費者也從「品牌崇拜」轉向了「技術崇拜」,對豪華的定義得到重塑,更關注智能座艙、續航性能、服務生態等項目,「科技感」成為了豪華的代名詞。

總的來看,BBA豪車沒能在第一時間從戰略和技術上支持新能源,才丟失了搶奪市場份額的先機,不過還保留著多年積累的優勢,如品牌效應和用戶粘性。

(圖源:微博)

BBA當然也意識到了這些問題,提出了本土化的戰略,計劃加快智能化升級。

寶馬與阿里巴巴合作開發智能座艙,引入通義大模型;奧迪聯手華為研發高階智駕系統,加速國產化進程;賓士加大在華研發投入,推出中國專屬純電車型。

而最終效果如何,還需要時間的檢驗。

(圖源:寶馬中國微博)

多方合力,未來屬於新能源

毫無疑問,新能源汽車是大勢所趨。

根據證券報報道,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預測,樂觀估計,2025年的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將達1650萬輛(含出口)左右,增速接近30%,滲透率超過50%,內需有望達到1500萬輛,滲透率超過55%。

這並非是憑空幻想,因為整個新能源汽車行業都在昭示著這種盛況的到來。

首先,政策利好新能源汽車發展。

在發改委頒布的《關於促進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市場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明確提到「建設一批高比例消費綠色電力的綠電建築、綠電社區。推廣綠色充電樁,支持新能源汽車充綠電」。

這裏說的「綠電」是什麼?

簡單來說,綠電(綠色電力)是指利用可再生能源,如風能、太陽能、水能、生物質能等發電產生的電力。

與傳統燃煤、燃氣發電相比,綠電在生產過程中幾乎不排放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因此更環保、可持續。

而新能源汽車正是發展綠電的很好的切入點之一,兩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一方面綠電技術的迭代發展能夠讓新能源汽車不再擔心能源問題,另一方面新能源汽車的流行也契合綠電發展的初衷。

並且,綠電和新能源汽車的共同發展已經有了實例,那便是在蓮花山開設的綠電超級充電站。

(圖源:鳳凰網汽車微博)

其次,各大頭部企業在新能源汽車上的投資,推動了行業的發展。

無論是專攻汽車領域的老牌霸主,還是以科創為主、半路出家的新晉勢力,這些大廠的投注,都至少在兩個方面與行業進行著互動。

既體現了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未來前景向好,值得它們付出從而得到回報,又在關注度資金和技術等方面向行業注入強勁的動力,支撐起行業的發展。

因此,企業和行業雙向奔赴,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良性循環。

最後,技術進步讓新能源汽車能夠滿足用戶需求、擴大了消費面,這主要在於電池、快充以及智能化三個方面。

第一,動力電池技術的進步,極大推動了整車性能的提升。

可以說,電池是一輛新能源汽車的心臟,是晶元之於一般的存在。電池技術的日益成熟既能滿足中低端車型在性價比和實用性上的需要,也能滿足高端車型在續航和動力響應方面的高要求。

第二,快充技術的普及與演進,能夠逐步解決用戶「里程焦慮」的問題,切實縮短電車與油車在使用體驗上的差距。

毫無疑問,快充技術就是決定電車能否和油車分庭抗禮的關鍵所在,像加油一樣方便地充電,這也是很多油車車主觀望新能源的一大要素。

而目前,比亞迪、華為等頭部大廠都在研發和落地超充、閃充等技術,加上當前主流的800V高壓平台,使得充電速度進入「分鐘時代」,可以在10—15分鐘內完成從10%到80%的電量補能。

(圖源:比亞迪汽車官方微博)

第三,智能化水平的持續提升,是當前產業競爭的核心焦點,但凡步入新能源豪車競爭行列的,無一不是在智能化上下足了功夫的。

智能座艙以更具交互性和沉浸感的體驗贏得用戶青睞,輔助駕駛則在逐步走向成熟,基於端到端演算法的研發與應用,也為輔助駕駛注入了新的演算法生命力。

並且,這些智能化配置也在逐漸覆蓋10萬元及以下的車型,成為平價配套。

(圖源:微博)

如果要類比,這些智能化配置就是新能源汽車的各個器官,在不同器官的協同作用下,機體能夠越來越智能、健康。

綜合看來,油車不會在一夜之間衰落,正如電車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

未來的時代,將是油車、電車共治天下的時代,而在如今這個風口浪尖,誰抓住了新能源汽車,誰就擁有了步入未來的優先權。

*以上內容系網友YOYO丫米自行轉載自環球科技局,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