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加大女學生訂回國機票 沒想到被人「手滑」取消

南加州大學(USC)一名在社交平台發文,講述自己因為在朋友圈曬出一張訂票截圖,導致機票被同校陌生人惡意取消的經歷。事件雖起於一次看似平常的分享,卻在短時間內迅速發酵,引發輿論熱議。

她的遭遇不僅涉及財務損失,更暴露出當前社交網路環境下,信息安全、個人邊界與法律意識的集體盲區。

事件的始作俑者,是一條無意中發出的朋友圈動態。

當事人(下稱「小七」,化名)在完成期末考試后,為犒賞自己而購買了一張從回中國的機票。由於心情愉快,她拍下了訂票成功的頁面併發至朋友圈。然而,她沒有遮蓋截圖中的確認號(Confirmation Number)。

第二天醒來,她收到了航空公司發來的「機票取消」郵件。經聯繫美聯航客服得知,取消該訂單的是一名姓「Chen」的用戶。客服確認,只需乘客的姓氏和確認碼,便可在系統中取消機票。這意味著,僅憑她朋友圈中的那張截圖,就足以讓一個外人將這張票作廢。

小七表示,自己並不認識這位「Chen」。在朋友的建議下,她嘗試用微信轉賬「未完成」操作,藉此觀察好友實名信息,並在好友列表中逐一排查。最終,她發現一名微信好友的姓名與航空公司記錄完全吻合。

該人正是她在一周前通過租房群添加的聯繫人。兩人曾短暫討論過二手電筒視交易,但交易並未完成,此後也未再有溝通。雙方的唯一聯繫,僅限於「互加好友」這一動作。

小七進一步向朋友求證,也確認這名陳姓女子同樣是南加大在讀學生。

在確認身份后,七七試圖通過微信聯繫陳某協商解決,但對方似乎並沒有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不但拒絕溝通,還將她拉黑。

之後,還在兩人同在的租房微信群中稱自己「遭到騷擾」,建議她報警處理。

(小紅書用戶@77_提供)

數日後,陳某主動聯繫小七,承認自己確實取消了機票,但解釋稱是「無意中操作失誤」。

同時,在事情發酵后,還有疑似該女生還用自己的小號回復,稱七七泄露其個人信息,導致自己遭到網路辱罵,並表示已報警維權。

根據航空公司公開說明,取消一張機票通常需要完成多個步驟,包括輸入乘客姓氏與確認碼、點擊「管理訂單」、選擇「取消行程」並在多重確認頁面上繼續操作。整個過程至少需要5~6次點擊,並不可能因一次「手滑」完成。

因此,陳某「誤操作」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有部分網友推測其動機可能包括:試圖取消他人機票並使退款款項轉至自己賬戶(但未成功);

因交易未達成產生不滿情緒,出於報復心理實施行為;

認為「小惡作劇」無傷大雅,未意識行為的嚴重後果。

無論出於何種心理動機,行為本質已跨越道德與法律的邊界。

本案引發大量網友共鳴,近年來,不少人分享類似經歷:有人曾曬出跑鞋訂單截圖,結果因訂單號外泄,被陌生人取消;

有人發布餐廳點餐二維碼,被不明人士添加大量商品,賬單暴漲;

有用戶曬登機牌或酒店確認函,遭遇身份盜用、訂單篡改等行為。

這些事件背後都指向同一個問題:在數字社交場域中,個人信息暴露的邊界在哪裡?

目前小七已完成報警與校方申訴,案件是否能按法律途徑處理,需根據當地關於「惡意取消他人訂單」或「系統性干擾他人合法權益」的法律條文進一步判斷。

在這起事件中,那位取消他人機票的女生CHEN某

的行為很可能已觸犯美國法律,或將面臨嚴重的刑法!

1. 計算機欺詐和濫用法(Computer Fraud and Abuse Act, CFAA)

Chen某使用了未經授權的信息(即他人公開在社交平台的確認號)進入航空公司的系統並取消機票。

雖然確認號是公開的,但Chen某不是持票人本人或合法代理人,此舉可視為未經授權訪問並篡改他人賬戶數據。

因此,可能構成聯邦級「未授權使用計算機系統」的行為。

根據聯邦法律處罰,初犯若造成實質損失(如票價、損失時間、精神傷害等),最高可判 5年監禁 + 罰款。

如果被認定為「故意和蓄意」行為,或多次實施,則刑期可能更長。

2. 身份盜用或假冒(Identity Theft / Impersonation)

若CHEN某在取消過程中偽裝成持票人,可能構成假冒他人身份行為,尤其若她輸入了姓名與確認號並進行多次確認。根據加州法律下處罰(PC §529 假冒罪):若被認定為「故意假冒他人」,可作為輕罪或重罪起訴,重罪可處 最高3年監禁。

3. 惡意破壞財產或服務(Malicious Interference)

Chen某行為直接導致七七經濟損失(可能包括票價損失、改簽費用、情緒損害等)。

可構成民事侵權,甚至「破壞公共服務」或「民用航空干擾」。若航空公司或七七選擇提起民事訴訟,Chen某可能需承擔經濟賠償責任。

在大學系統內,該行為可能涉及「違反學術誠信」「網路欺詐」「學生道德違規」等,可能面臨校紀處分。

此外,一旦行為造成財務損失與精神影響,受害者亦可嘗試尋求民事賠償。

目前,當事人表示,已經報警立案,並且同時向學校和ICE舉報,事件後續發展仍有待進一步披露。

此事件也引發了公眾對網路信息安全的強烈關注。有網友分享自己曬訂單、二維碼等信息被他人惡意利用的經歷,提醒大家在社交平台發布內容時務必謹慎,避免泄露重要信息。

從一條看似無害的朋友圈動態,演變為一場牽涉航空公司、和學校的現實糾紛,七七的經歷為所有留學生和社交媒體用戶敲響警鐘。

*以上內容系網友Danny在自行轉載自網,該文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和態度。本站系信息發布平台,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代表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果對文章或圖片/視頻版權有異議,請郵件至我們反饋,平台將會及時處理。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