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指出,控訴華為抄襲、竊密的對象廣泛,不僅同業受害,連一般民眾也無一倖免。像是早前華為不僅曾被其同業思科(Cisco)、T-Mobile公司控訴抄襲軟體與技術,也曾被一名西雅圖安親班老師指控,盜用他的創作的音樂作為鈴聲等。
大紀元時報編譯華爾街日報報道,其他在職與前任華為員工也透露,華為創辦人任正非曾在內部通訊中,將拓展全球版圖形容為作戰。並會透過視訊會議與電郵「友善提醒」,催促其海外員工取得機密訊息資料回傳至公司。
華為用改名字掩人耳目
華為在2001年進入美國市場,接著在歐洲設立辦事處。在海外開拓市場初期,華為使用其它的名稱,例如在德州普萊諾設立的公司稱為FutureWei,在瑞典的分支機構命名為Atelier。
2004年至2017年在華為瑞典辦事處擔任高級顧問的Jan Ekström說:「他們不想在大樓上張貼標語告訴別人說:這裡是華為。
美國安全官員:華為內部有國家情報等級的秘密房間
美國安全官員表示,他們大約在2012年開始瞄準華為,因為他們發現華為在美國的辦公室內建造的安全房間,可以阻止電子竊聽,安全等級與各國情報站設施相當。
為了儘速在歐洲立足,前華為員工說,華為在各地的公司特意改名,避免叫華為。如瑞典華為叫Atelier。任正非在Atelier設立后,多次訪問斯德哥爾摩。里德說,當愛立信宣布裁員時,華為的高管們遞給他「一大把瑞典鈔票」,派他到交通樞紐的地鐵站附近的一家酒吧,招募下崗的技術人才。
里德還說,在斯德哥爾摩Atelier辦事處內,華為研究人員將外國製造的設備藏在一個可以阻擋電子竊聽的地下室內,有些設備則是被寄回中國,由那邊的工程師進行逆向工程分析。
現任和前任美國官員表示,華為在德州和其它地方設立的辦事處,安裝了可以防間諜竊聽的安全房間,而且不準美國的員工進入。
對此,反間諜官員相信,華為處理秘密信息的方法與國家級的情報機構極為類似,具有嚴格的保密級別,同時以保密通信渠道與北京聯絡。」
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也參与偷盜
徐直軍
自由時報編譯報道,除了思科,報導也指出,在2013年5月,華為派遣其駐美工程師竊取T-Mobile公司用來測試智慧型手機觸控反應的機械裝置技術。T-Mobile發現后,于隔年(2014年)9月控告華為竊取商業機密。最終在2017年,陪審團認定華為違約,必須向T-Mobile賠償480萬美元。另外,在今年(2019年)年初,美國檢方以T-Mobile在上述官司所提相同指控對華為提告,進一步追究其刑事責任。
而在華為近來努力捍衛其清白之時,又遭微軟和戴爾支持的加州新創晶片公司CNEX Labs指控竊取商業機密。CNEX指控華為工程師假冒充成客戶,竊取該公司用來管理人工智慧生成資料的固態硬碟(SSD)存取技術,並稱華為副董事長徐直軍也參予其中。
美國禁令后財務撐不住了?華為首度尋求籌資10億美元
報導指出,華為目前和一些銀行的談判處於初步階段,不能確保一定達成協議。
華為2018年財報顯示,截至去年12月,華為的無擔保銀行貸款總額370億元人民幣,其中28億元人民幣貸款在1年內到期。
亞洲著名債券經理Dhiraj Bajaj也看空華為2026年到期的美元債券。
阿波羅網孫瑞后報道
來源:阿波羅網孫瑞后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