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帶母上學」女研究生:在宿舍自縊:沒人甘願被臍帶拴一輩子。

喜歡請關注加🌟 秀才讀史論公道 2024年10月06日 11:00

她的每一個身份和學習經歷都讓人忍不住拍手稱讚。

但就是這樣一個前途無量的女孩,卻選擇在30歲時用兩條毛巾掛在洗手台上,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直到我們看見她留下的十字遺書才明白,罪魁禍首竟是她的母親…

«——【·母愛的枷鎖·】——»

在2009年11月26日那個寒冷的早晨,上海海事大學的校園裡瀰漫著一種不尋常的氛圍。

學生們三三兩兩地聚在一起,竊竊私語,一個令人心碎的消息正在校園裡迅速傳開:楊元元在宿舍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了。

楊元元出生在的一個普通家庭。從小,她就展現出了過人的聰明才智。

1979年,楊元元出生在湖北宜昌一個普通家庭。她的父親是個,家裡原本有些積蓄。小元元從小就聰明伶俐,是父母眼中的驕傲。

然而,命運總是喜歡開玩笑。

就在元元上小學不久,她的父親因肝病去世了,這個打擊對這個家庭來說是毀滅性的,不僅失去了頂樑柱,家裡的經濟狀況也急轉直下。

也許是因為喪夫之痛,也許是因為生活的重擔,楊元元的母親望瑞玲變得越來越嚴厲。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望瑞玲對女兒的生活進行了全方位的掌控,從小學到大學,楊元元的每一步都在母親的嚴密監督之下。

望瑞玲會要求楊元元每天彙報自己的行蹤,詳細到吃了什麼,和誰說了話。

她會檢查楊元元的手機,閱讀她的聊天記錄,甚至在楊元元上大學后,望瑞玲還經常突然造訪女兒的宿舍,檢查她的生活狀況。這種無處不在的控制,讓楊元元感到窒息。

儘管如此,楊元元在學業上的表現依然出色,她在大學期間獲得了國家,參与了多項科研項目,還在知名期刊上發表了論文。

這些成就本應讓她感到自豪和快樂,但在母親的高壓之下,這些成就反而成為了她的枷鎖。

在楊元元留下的遺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內心的掙扎和痛苦。

她寫道:「媽媽,我知道你愛我,但你的愛讓我喘不過氣來。我只想做我自己,而不是你期望中的那個完美女兒。」

這些文字揭示了楊元元內心深處的矛盾:她既渴望得到母親的認可,又希望能夠擺脫母親的控制,成為真正的自己。

«——【·母親的強制監視·】——»

高考時,她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了武漢大學。這本該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時刻,但對楊元元來說,卻成了噩夢的開始。

楊元元原本想學法律,但母親堅持要她學。在母親的強壓下,楊元元不得不改變志願。

在這大學四年,楊元元一直在學業和經濟壓力之間掙扎。並且還要照顧母親。

2002年,她順利完成了學業,但因為拖欠學費,無法拿到畢業證明。

這個遺憾一直伴隨著她,直到2007年,她終於攢夠了3970元還清學費,才拿到了來之不易的本科學士學位證和畢業證。

然而,隨著畢業季的臨近,現實的壓力開始顯現,儘管楊元元有著優秀的學習成績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但在激烈的就業競爭中,她還是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她曾經有機會進入一家知名的航運公司工作,這本應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但是,在母親的干涉下,她放棄了這個機會,選擇繼續深造。

最終,楊元元成功考取了上海海事大學的研究生。

然而,研究生的學習並沒有如她所願,繁重的課業壓力,加上與導師之間的矛盾,讓她感到十分困擾。

在研究生期間,楊元元開始嘗試反抗母親的控制。她開始不再每天向母親彙報行蹤,也試圖建立自己的社交圈。

然而,這些嘗試往往以失敗告終,母親的電話會不斷打來,質問她為什麼不回消息,為什麼不按時彙報。這種持續的壓力,讓楊元元感到越來越疲憊和絕望。

甚至後來,楊元元母親甚至決定跟女兒一起住在宿舍里,她每天都在學校里看著女兒,這種行為也讓她在同學面前難堪,楊元元感到十分苦惱。

更糟糕的是,楊母的種種作為引起了周圍人的反感和非議。

老師和同學們都用異樣的眼光看待楊元元,背後議論紛紛。楊元元因母親的行為而備受折磨,她不得不承受著旁人的白眼和冷落,學校生活變得灰暗無光。

在11月20日,學校明確要求楊元元母親必須在第二天早上8點之前搬出

楊母顯然無法接受這個現實,她表示自己不會搬出去。

11月25日,矛盾終於爆發了,楊元元與宿管員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壓抑和煩躁。

在這種情緒的驅使下,他撒了一個謊,借口要參加話劇排練,讓母親先行回去,楊元元急需一個獨處的空間,哪怕只是片刻的逃避。

«——【·最後時刻·】——»

在11月26日那個命運的早晨,楊元元做出了一個令所有人心碎的決定。

她用兩條舊毛巾綁在一起製成絞索,在宿舍的洗手間里慢慢下蹲,結束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和救護人員很快趕到現場,但為時已晚。經過初步調查,確認楊元元是自縊身亡。在她的床頭,發現了一封長達6000多字的遺書。

楊元元的遺體旁,發現了一張寫著十個字的遺書:「沒人願意被栓住一輩子,我終於做回了一次我自己。」這短短的一句話,道出了她多年來的痛苦和掙扎。

這個消息如同晴天霹靂,震驚了整個校園。楊元元的同學和老師們都難以相信,這個平日里陽光開朗的女孩會做出如此極端的選擇。

大家紛紛回憶起與楊元元相處的點點滴滴,試圖在記憶中尋找可能導致這一悲劇的蛛絲馬跡。

在遺書中,楊元元詳細描述了她與母親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和衝突,以及由此帶來的巨大心理壓力。

在楊元元去世后,她的母親在整理遺物時發現了一本日記。

日記中,楊元元詳細記錄了自己的心路歷程,包括對未來的迷茫、對家庭負擔的愧疚,以及對自由的渴望。

在楊元元去世十多年後的今天,她的故事依然在提醒我們: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的,每一個人都應該得到關愛和理解。

也許,如果我們能夠更加關注身邊人的需求,多一些同理心,就能避免更多類似的悲劇發生。

秀才讀史論公道 ,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