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中國經濟崩潰前 中國人先崩了

多年以後,當AI的歷史書記載2024年前後的中國社會,也許它會如此寫道:一開始,眾人以為這隻是一場經濟低迷;然而人們發現,是整個社會的情緒先走向了低迷……

整個社會萬萬沒想到:比經濟先崩潰的,是人們的情緒。

《2022國民藍皮書》顯示,患抑鬱症人數為9500萬,每年約28萬人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其中40%患有抑鬱症。與此同時,精神障礙的就診率和患者認知卻遠低於發達國家,大約有92%的精神障礙患者從未接受過治療,默默忍受著精神疾病的摧殘。

更為可怕的是,有網路報道顯示,2024年的中國自殺率明顯升高。鑒於目前此文已經消失,而中國的自殺人數統計數據一直都不透明,我們就只能憑直觀感覺去揣測其中真實情況了。

在眾多信息和數據中,倒有一點是確定的:「一中一小」的抑鬱比率、自殺比例,升高最明顯。

中年人抑鬱症患者比例激增、自殺率激增,早就被媒體公開報道過;的問題則更不用說了,無數研究機構早已報告過,青少年抑鬱症是一個普遍的嚴重問題。

根據公開數據,中國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青少年抑鬱症患病率已達15~20%,接近於成人。有研究認為,成年期抑鬱症在青少年時期已發病。77%和69%的學生患者在人際關係和家庭關係中易出現抑鬱。63%的學生患者在家庭中感受到嚴苛/控制、忽視/缺乏關愛和衝突/家暴。

我在網上看到一些信息,很多高中生,現在會依靠「吃藥「維持情緒,吃各種奇奇怪怪的葯。

高壓式的教育,正像泰山壓頂一樣摧毀著學生們的人性。除了教育機構的形式主義嚴重,家長們也是共謀。很多家長排擠那些在群里提倡減輕學生壓力的家長,反對那些給學生減輕壓力的老師,「考重點」依然是很多家長心中的執念,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只是工具和手段。

學生的「集體性抑鬱」,已經在大學和高中蔓延,甚至蔓延到小學……

中國教育界始終沒有搞清楚一點:人的第一需求永遠是愛,而不是分數和那些功利的結果。

中國社會不懂愛的意義,腦滿腸肥的領導們更不懂得如何在教育中推廣愛的意識。可是偏偏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人性覺醒,他們需要愛,他們無法繼續忍受斯巴達式的教育機器。

這就是——年輕人變了,但領導思想還沒變,家長思想也沒變。

那些初中生跳樓的新聞,不絕於耳,很多甚至是當著父母面跳下去的。然而那些思想惡臭的父母們,還在抱怨「現在的孩子怎麼心理素質這麼差」?

對此我只能吐槽一句:就是你們的惡臭,造成了青少年們的抑鬱、整個社會的抑鬱。因為這些人從來不追問社會存在的問題,而是將一切歸罪於個人心理素質、抗壓能力。

正是這些缺乏人文關懷意識的人,將中國社會變得冷酷冷漠、自私壓抑。

中年人則更慘,抑鬱已經開始分門別類,除了職場抑鬱、家庭抑鬱,還有女性的產後抑鬱、男性的經濟壓力抑鬱這些細分……

中國的企業大多數完全不關心員工的心理狀況,如果你有什麼個人不佳狀況請假,第一個想到的不是關心你,而是訓斥和質疑。

老闆想:牛馬就是牛馬,怎麼牛馬也變得矯情起來了?嗖——一鞭子甩過來,繼續幹活,禁止抑鬱!

在歐洲,因為心理壓力原因請假,已經是很正常的事;但是在中國,腿斷了、上手術台了請假,你都得帶著愧疚和自責。

職場內卷也加劇了人們的抑鬱傾向,同事關係往往充滿了猜疑、辦公室、競爭和排擠,上班如上墳,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同事關係所帶來的壓力。

「自我剝削」就更是抑鬱的源泉。一個報告還沒寫好、一個PPT還不夠完美、領導似乎對自己不滿意、今年業績不達標……不斷的自我剝削,剝削的不僅是睡眠、精力,更是人性與幸福。

,是否還有資格提及「幸福」這個詞?

其實有時候,大多數人也並沒有達到抑鬱的標準,但那種「不快樂」和「沒希望」的感覺,卻幾乎存在於每個人身上。

那麼回到開頭的話題:和情緒低落,究竟是怎樣的因果關係?是經濟下行導致了社會的集體抑鬱嗎?還是情緒低落已經先於經濟下行發生了,成為經濟下行的一個因素?

就中國社會而言,我認為主要是後者。

2020年到2022年,尤其是2022年所發生的一切,當時的人們並沒有重視其後果。長達三年的壓抑甚至絕望,除了財務狀況的倒退甚至破產,更重要的是對整個社會「心氣兒」的打擊。

人心就是這樣,積極向上的氣氛,一旦收縮回去,想要再次鼓舞起來,就變得很難很難。

中國人上一次從心態低迷到重新昂揚是什麼時候?其實是在1992年前後。1992年之前的三年,中國社會一直處於迷茫和低沉的情緒之中,不知道下一步會怎麼走。直到重新確立完全開放國門、完全貫徹市場經濟,中國人才再一次獲得信心,「走向新時代」。

1998年的下崗潮被加入世貿組織的熱情解決了。

2009年的經濟低迷被四萬億解決了。

不要以為這一路都是坦途,那是因為你已經涉過了最險的境地。當年的各種選擇稍有不慎,就是萬劫不復。

以上這些看似解決的是經濟問題,實際上也解決了心理問題——剛從1980年代的全民貧困中走出來沒多久的中國人,心理問題一定是跟經濟問題高度捆綁的。

那麼中國人現在需要的是什麼?現在的集體抑鬱,又與當年有何不同呢?

從經濟上來講,中國人現在需要的是能平等分享國家的經濟發展成果,能有健全的社會保障,有一個更輕鬆、公正的環境去工作和創業。

不要再搞形式主義,不要再左右折騰。

從心理上來講,中國人需要一場全社會的「心理按摩」,這種按摩就是人性的回歸。

要以人本身為目的,而不是以人為手段,無論是教育還是職場,無論是社會治理還是政府行為,中國需要一次「思想革新」,將人本身的幸福和價值,推崇到更高的位置。

唯有這樣,才能解開從小學生到中年人身上沉重的枷鎖;唯有這樣,才能找到整個社會新的前進動力。

來源:黑噪音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