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中國將面臨大飢荒以來最長通縮周期

將面臨以來最長通縮周期。(圖片來源: REUTERS/Go Nakamura)

希望之聲2025年1月16日】(記者賀景田綜合報導) 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國將面臨上世紀60年大飢荒以來最長的通縮周期,那場飢荒令數千萬人失去生命,但似乎沒有接受歷史教訓,並沒有展現們呼籲的那種決心來應對通縮。

中國將連續3年通縮

官方將於周五(1月17日)發布2024年宏觀數據。

彭博社報導,最新調查顯示,包括花旗、摩根大通等主要華爾街銀行家預測,中國未能打破通縮循環,中國2024年將連續第二年通縮,這種情況可能會持續到2025年。

彭博調查15位分析師分析,中國現在正處於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最長的經濟整體價格下降周期之中,這暴露了關鍵的脆弱點,這一問題可能在去年年底的經濟增長中被掩蓋了。

GDP平減指數在2024年10月至12月期間可能連續第七個季度保持負值,這一情況與1990年代末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創下的紀錄持平。該指數衡量中國名義GDP增長和實際GDP增長之間的差異。

彭博調查分析師預測,今年的GDP平減指數為-0.2%,要到明年才能回升到0.9%,而疫情前十年的平均值為3.4%。

GDP平減指數能夠衡量通膨狀況,也是中共官方自1952年以來就有的數據,而2023年至2025年GDP平減指數連3年呈負值,是中國1962年至1964年以來首次連3年物價下滑。

這種情況自大躍進結束以來未曾見過。那場運動將中國經濟推入衰退,導致的大飢荒造成了數千萬人死亡。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表示:「負的GDP平減指數或疲弱的名義GDP增長,將直接通過企業利潤疲弱和財政收入疲軟對經濟產生影響,並間接通過收入增長疲軟造成影響。」

雖然國內分析師幾乎避談這一話題,但中國債券市場上對價格持續下跌的擔憂已經顯現,債券收益率跌至歷史低點。

無論是在的閉門會議上還是公開場合,經濟學家都在表示,中國需要解決低通脹問題,或者更多關注價格和名義增長。通縮在長期內可能成為商業和消費的「無聲殺手」。

雖然商品價格更低聽上去似乎具有吸引力,但危險在於人們可能會推遲購買,因為他們預期價格會進一步下跌。消費者支出的疲軟將削弱企業的收入,進而減少企業的招聘和投資,最終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儘管官員們正在為今年準備更多擴張性政策,包括更高的預算赤字比例和更多的降息措施,但他們還沒有展現經濟學家認為需要的那種決心來應對通縮。

貿易戰將至 中國經濟雪上加霜

滙豐控股香港分公司的首席亞洲經濟學家弗雷德里克·諾伊曼表示:「中國非常需要刺激政策,尤其是在財政方面。我們已經看到,在其他經濟體中,大規模政策推動是擺脫通縮的必要條件。而我們認為,這種情況將在中國逐漸發生,但速度會非常緩慢。」

目前,即將重返白宮,他可能會兌現對中國徵收高達60%的關稅的承諾,一旦與美國的貿易戰出現,出口商將在海外遭遇阻礙,必須尋找國內買家來填補空缺,這對處於通縮困境中的中國經濟來說,將是雪上加霜。

經濟政策的失誤

中國難以擺脫通縮困局,主要原因是危機,導致家庭財富損失估計達到18萬億美元,這種損失促使人們傾向於儲蓄而不是消費。

與西方自由市場經濟不同,中國經濟處於中共政權的控制之下,發展中國製造業的政策,對許多「新質生產力」產業給與大量補貼,這造成了大量過剩產能。

標普全球評級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路易斯·奎斯表示:「中國經濟的一個結構性特點是,許多企業即使在利潤低甚至虧損的情況下,仍然願意並能夠維持甚至擴大產量和產能。在這方面,情況不會很快發生改變。」

這種國家補貼的經濟政策,造成了中國國內生產過剩與疲弱需求之間的持續失衡,工業產出增長可能超過零售銷售的復甦。房地產投資已經連續兩年萎縮,幾乎可以肯定在2024年底再次大幅下降。

今年以來,通縮壓力在房地產和製造業中最為明顯。儘管酒店和餐飲等行業的價格有所上漲,法國外貿銀行的經濟學家預測,由於工資增長放緩,服務行業在2025年可能面臨更多的價格下行壓力。

法國巴黎銀行表示,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也可能承受壓力,這將限制中國生產者價格的反彈。過去兩年,生產者價格已持續下滑。

馬來亞銀行投資銀行集團經濟學家艾麗卡·泰表示:「經歷了激烈價格競爭的行業,今年可能會有一些弱勢企業退出。」

她還說:「只要國內需求仍然疲軟,價格的回升將會是漸進的。」

化解當代最大威脅 幫助結束中共

中共統治人民的最重要手段就是欺騙。維持大面積的對華廣播不斷傳遞真相,就是持續地給中國注入希望。希望之聲邀請您和我們一起攜手努力。歡迎點擊了解詳情。

本文章或節目經希望之聲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863933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