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癌症年輕化! 癌細胞最愛10字

年輕化(pixabay)

希望之聲2025年2月3日】(編輯:李文涵) 癌症不再是老年人專利,甚至有年輕化的趨勢!營養師高敏敏於發文指出,近年來,癌症患者年齡層不斷下修,癌症不再是上了年紀才會生的病,尤其日常生活方式與飲食習慣,都與癌症風險有關,因此整理最愛的10個字,包括:糖、燙、熏、酒、霉、煙(煙)、油、腌、咸及懶,快避開它們,養成良好習慣,遠離癌症。

糖(photoAC)

1.「糖」—雖然吃糖與癌症沒有直接關係,但高糖飲食容易使人肥胖,而肥胖又與多種癌症有關,比如胰臟癌、乳癌、子宮內膜癌等。最可怕的是特別愛糖,越多糖它們越活躍,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攝糖量最好不超過25克,才是健康之道。

2.「燙」—癌:人最愛吃火鍋、喝熱湯,但吃太燙的食物會損傷食道黏膜。研究指出,超過60℃的食物對黏膜具有傷害性,雖然人體會自然修復,但對於愛喝熱湯的人來說,食道黏膜複原的速度,遠跟不上人體修復速度,在反覆傷害下,久而久之就會增加風險。

3.「熏」—、口腔癌:舉例來說,香腸、培根等屬熏制食品,含有亞硝胺和苯駢芘,攝入過多可能增加肝癌、口腔癌等風險。不只如此,熏制食品通常含有較高的鹽分,長期食用也不利於腎臟和血壓,建議少吃這類加工食品,多選擇新鮮天然的食材,護健康。

香腸(pixabay)

4.「酒」—肝癌:喝酒對身體的傷害遠超想像!長期過量飲酒會損害肝臟,引發肝硬化甚至肝癌,還會增加口腔癌、食道癌的風險,因此喝酒還是應該限量且適度。據衛福部發表的每日飲酒酒精標準量,建議女性每天不超過1個酒精當量(10克酒精)、男性每天不超過2個酒精當量(20克酒精),建議控制飲酒量,避免傷身。

5.「霉」—肝癌:發霉的食物中含有黃麴毒素,其屬極強,即便高溫烹煮也無法完全破壞毒素,尤其對肝臟傷害極大,與肝癌的發病率高度相關,所以千萬不要怕浪費,只把發霉除掉又繼續吃,選擇存放良好的新鮮食材是保護健康的第一步!

6.「煙(煙)」—肺癌:吸煙幾乎是傷害全身器官,其中最直接影響肺,煙草中的有害物質還會損害心血管系統,引發心臟病和中風;另,二手煙、廚房油煙,也都可能引發肺癌風險。

7.「油」—蛋白質經過油炸後會產生致癌物「異環胺」,尤其是烹煮過程中反覆煎、炸、烤,如油條、臭豆腐等,都會製造出更多異環胺。若經常大量攝取,罹患大風險會提高,亦會增加肥胖和心血管疾病風險,建議選用橄欖油等健康植物油,並於烹飪時避免高溫油炸、控制油的使用量,吃得安心又健康。

8.「腌」—胃癌、大腸癌:腌制食品中含有亞硝酸鹽,進入體內會轉化為致癌物亞硝胺,長期食用這類食物,會增加胃癌和食道癌的風險。況且腌制食品鹽分高,還會對腎臟和血壓造成負擔,建議少吃或適量,多選擇新鮮食材,保持飲食清淡。

9.「咸」—胃癌:攝取過多鹽分除了加重腎臟負擔、導致高血壓,還可能增加胃癌風險。因為攝取高鹽容易傷害胃黏膜,而在黏膜受損修復時,致癌物就有機可乘,使細胞突變、癌變的機會也大幅提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天鹽的攝入量應少於6克,多用天然香料取代鹽調味,減少腌制食品和加工食品攝取,有益於身體健康。

腌制食品(pixabay)

10.「懶」—各種癌:現代人餐餐外食、特別偏愛快速方便的加工食品,容易導致油、鹽、糖 超標,烹飪方式也不理想;同時,現代人缺乏習慣,也會導致肥胖、代謝問題及免疫力下降,還會減緩新陳代謝,影響血糖和脂肪代謝,增加胰臟癌、肝癌等風險。眾多醫學研究顯示,肥胖與多項癌症皆有關聯,總而言之,雖然懶惰不直接致癌,但不健康生活狀態,間接增加罹癌風險,建議保持適度運動、健康飲食,遠離癌症。

本文章或節目經編輯製作,轉載請註明希望之聲並包含原文標題及鏈接:867098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