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林斯頓大學的Dincă團隊最近搗鼓出了一種鈉離子電池,用上了全新的有機陰極材料——雙四氨基苯醌,簡稱TAQ。這玩意兒的能量表現讓人眼前一亮。團隊的博士生Tianyang Chen是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他興奮地說:「這種電池要麼能在超短時間內存下同樣的電量,要麼在同樣時間里裝下更多能量。」這話聽著簡單,但背後藏著大潛力,不僅能給電動車、數據中心用上,還可能讓可再生能源系統更上一層樓。
鋰電池如今到處都是,可問題也不少。鋰資源稀缺,供應鏈複雜,挖礦對環境也不友好。相比之下,鈉離子電池就顯得親民多了。鈉在地殼裡多得是,成本低又好找,用它做電池能少依賴稀有資源,供應鏈也穩當些,還能減輕對環境的壓力。不過,鈉電池一直有個老大難的問題:能量密度低。簡單說,就是跟體積比起來,續航時間短。研究人員在新聞發布會上坦言:「這短板拖了後腿,讓鈉電池沒法大規模鋪開。」
Mircea Dincă,化學系的Alexander Stewart教授,打了個形象的比喻:「能量密度是大傢伙兒都關心的東西,就好比電池裡能榨出多少汁兒。密度越高,你的車就能跑得越遠,不用老充電。」以前的鈉電池在這點上總差點意思,可這次TAQ的出現像是給難題找著了鑰匙。
Dincă團隊的新陰極材料TAQ真挺厲害,不只能量密度高,功率密度也出色,甚至有可能超過傳統的鋰電池陰極。這下,鈉離子電池在性能和效率上終於能跟鋰電池掰掰手腕了。其實,團隊之前就研究過TAQ在鋰電池裡的表現,發現它不溶於電解液,還導電性不錯。這些特點挺關鍵:不溶讓陰極在電池運轉時穩如泰山,導電性則讓電子跑得順暢,存電放電都更給力。正因如此,他們才動了心思,看看TAQ在鈉電池裡能玩出什麼花樣。
不過,把TAQ塞進鈉電池可沒那麼簡單。從鋰電池技術跳到鈉電池,設計得改頭換面。研究人員花了一整年,調整老辦法,適應鈉離子化學的特殊需求。Tianyang Chen提到,他們選了碳納米管做粘合劑,把TAQ晶體和炭黑顆粒混得均勻,打造出一個齊整的電極。這設計讓活性材料幾乎100%派上用場,電池性能直逼理論極限。
成果如何?新電池的表現真是亮眼。研究總結說,它展現出每單位355毫安時的理論容量,得益於四電子氧化還原過程,電極級的能量密度達到606瓦時每千克,還特別耐用。這串數字聽著就讓人振奮,意味著鈉離子電池不只能跟鋰電池較量,甚至可能在某些領域甩它幾條街。
想象一下,開著電動車跑長途,不用老惦記充電站;或者風電太陽能存下來的電,能更高效地用出去。這技術要是鋪開了,帶來的不只是便利,還有對稀有資源依賴的告別。Dincă團隊這場突破,就像給鈉電池插上了翅膀,讓它從實驗室飛向現實,未來可期。
來源:煎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