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編:何平
來源:RFA,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觀點和立場。
英國《金融時報》本周日援引多位知情人士披露,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拒絕了前往布魯塞爾參加中國–歐盟建立外交關係50周年峰會的邀請。北京方面通知歐盟官員,中方將由總理李強代替習近平出席峰會,並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和歐盟委員會主席。
報道指出,通常當峰會在布魯塞爾舉行時,中國總理會出席;而在北京舉行時,則由中國國家主席主持。但歐盟希望習近平能出席本屆峰會,以紀念北京與歐盟長達半個世紀的經貿合作關係。
習近平的這一決定引發外界對中歐關係現狀的廣泛關注。作為全球第二大和第三大經濟體,中國與歐盟在國際舞台上的互動對全球經濟格局具有重要影響。但是,自從2022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布魯塞爾與北京之間的緊張關係加劇。儘管中國一再強調其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中立立場,並呼籲通過對話解決問題,但歐盟顯然對其意圖持懷疑態度。地緣政治上的分歧不僅為中歐關係蒙上陰影,也可能成為此次習近平拒絕峰會邀請的一個潛在因素。
美歐貿易戰升級 歐盟擬打擊中國鋼鋁經美轉運
另外,自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歐盟與中國面臨日趨同樣嚴峻的對美貿易關稅壓力。而早在去年,歐盟也已對進口的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額關稅。此舉引發中方強烈抗議,作為回應,中國也提高了對白蘭地酒等歐盟產品的市場准入壁壘。
外界普遍認為,面對美國關稅壓力,中歐關係並未出現解凍跡象,這可能導致習近平試圖聯歐抗美的貿易戰應對計劃落空。美國製造業生產力與創新聯盟(Manufacturers Alliance for Productivity and Innovation)前主席、華盛頓智庫哈德遜研究所資深研究員杜斯特伯格(Thomas J. Duesterberg)此前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中國政府常以讓步、投資或改善關係等承諾吸引歐洲,但這從未對歐洲帶來實質性的成果。事實上,中國的重商主義政策對歐洲經濟造成嚴重損害。」
顯然,習近平的缺席既是中歐關係現狀的縮影,也為雙邊關係的未來增添了不確定性。有歐盟官員向《金融時報》表示,目前關於中歐峰會日期和代表級別的「非正式討論」仍在進行。這似乎顯示雙方目前尚未完全關閉對話窗口,而中國外交部未就上述消息回應媒體查詢。
網編:伍檫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