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被網紅柴懟懟指控胖東來從玉石銷售中賺取暴利,這家知名商超的創始人于東來日前氣憤地回應:「如果不讓柴懟懟這種隨意污衊傷害他人的行為,包括平台這種為了謀取利益無道德無底線的行為受到應有的處罰!我會主動關閉或者永遠離開胖東來這個企業!」
並不意外,他贏了。
5月3日,抖音平台在接到胖東來的侵權投訴后迅速做出處理意見,柴懟懟29條涉嫌侵權的視頻均予以下架,並限制賬號投稿許可權一個月,理由是他「在無充分事實舉證的情況下,發布關於『胖東來的核心贏利點在玉上……幾百塊的東西賣幾千幾萬』,『組織水軍吹捧、造神』等信息」。
01
說實話,胖東來遭到非議一點都不奇怪,奇怪的是于東來的回應。
柴懟懟的指控確實很空泛,無憑無據,但在一貫眾聲喧嘩的網上,這實屬平常。
樹大招風,胖東來近年來暴得大名,當然不可能沒有爭議,甚至有不少人特地帶著專業設備去胖東來——別管他們是什麼用心,就算是蹭流量,往往在客觀上倒是也助推了胖東來品牌。在這個時代,有爭議不怕,怕的是沒人關注。
按照危機公關的原理,應對這類指責的最好辦法,就是公開透明。如果指控不實,那企業完全可以不卑不亢地解釋說明,讓公眾在了解事實真相之後自行判斷。有太多案例都證明,這樣的處理方式可以「化危為機」,變壞事為好事,事後公眾反而信任度進一步加強。
事實上,此前胖東來也是這麼做的:曾有一個網紅「小小段」宣稱在胖東來買的內褲過敏,內衣掉色,胖東來的回應是拿出質量檢測報告,公眾自然分明。
有的時候,甚至不必回應。
前些年有一家進口嬰兒奶粉被消費者在網上曝出有鐵釘,然而,在網路論壇上,壓倒性的聲音都合理懷疑這不可能——要說掉進去鐵屑也罷了,鐵釘也太離譜了。相關企業公關部看到這一反應后,乾脆決定置之不理,不然繼續糾纏可能反倒不利,而這一風波也確實很快平息了。
02
當然,玉石是有些不一樣——這一行是出了名的「水很深」,普通人也很難判斷一塊玉究竟該值幾百還是幾萬。柴懟懟本人據說還經營著好幾家玉器店,一度聲稱要在胖東來對面開店,正面較量,沒人知道他究竟是知道什麼內幕,還是藉機炒作自己。
胖東來的回應是:在許昌市中級人民法院起訴「柴懟懟商業詆毀、侵犯名譽權」,索賠500萬;在相關平台投訴侵權;但最令人詫異的就是于東來那番表態。
「如果對方不受處罰,我會主動關閉或者永遠離開胖東來這個企業」——為了一個空穴來風的指控,何至於此?本來澄清事實真相即可,有什麼必要加碼到決定胖東來這個企業生死的地步?
坦白說,這個網紅值得如此重視嗎?在法院和相關平台發起侵權投訴,難道這還不夠嗎?原本這隻是一場小規模衝突,但現在卻像是一下子升級到了你死我活的「核戰爭」。
這種反應,在傳統的熟人社會倒是很常見:人們很難就事論事地看待,任何對「事」的質疑,都會被自動看作是對其本人人格的侮辱乃至全面否定,因而必須作出激烈反應來捍衛自我。既然涉及到的是人格、面子,那就無法妥協了,只能以一方徹底打倒另一方而告終。
正因此,哪怕是一點細小的批評,都會全力以赴壓上所有籌碼,因為按照這樣的邏輯,那個完美的形象只要有一道裂痕,都是不能容忍的。于東來之所以反應那麼強烈,恐怕就是因為他內心感到一種壓力,要竭盡全力將胖東來的形象維持在完美狀態。
他那種「如果我的要求得不到滿足,我就自毀」的要挾,正折射出他潛意識里的全能自戀和恐懼:胖東來要麼是100分,要麼就是0分。那實際上是一種道德綁架,因為在有意無意中,他說的其實是:「我是一個好人,如果你們不相信我,竟然不讓傷害我的壞人得到處罰,那我就自毀給你看。」
03
在中國家庭里,這是一種為人所熟知的道德遊戲。
吳飛在《浮生取義》一書中研究了華北農村的自殺【相關閱讀:安樂死根本安樂不了,別宣傳了】現象后就發現,很多自殺者其實並不是真的想死,他們只是以此作為極端的博弈手段。
因為這些自殺者那種委屈感的背後,「往往是人格價值的受挫」,他們之所以對一點小小的爭執就做出那麼激烈的反應,「乃是因為,委屈背後的人格價值感比造成委屈的原因更重要」。他們試圖以此讓周圍人明白,「如果沒了我,你們的生活會變得更糟糕」,以此來喚起人們的支持、同情。
這幾乎是中國人不學而會的家庭政治玩法,因而遇到衝突時很自然地就以後撤行為來迫使人們重視他們,乃至屈從於其訴求。常常出現的一個現象,就是一些重要人物以退為進,讓人們意識到不能沒有他們,從而向他做出讓步。
教育家蔡元培就經常使用這一招,他居然曾八次請辭,每一次都是因為他的訴求沒得到滿足,請辭之後人們為了把他請回來,當然都是「只要你回來,什麼都好說」。
在《天龍八部》里,蕭峰在被冤枉離開丐幫之後,吳長老為了迎他回來,姿態可以說近乎哀求:吳長風受眾兄弟之託,將本幫打狗棒歸還幫主。我們實在胡塗該死,豬油蒙了心,冤枉好人,累得幫主吃了無窮的苦,大伙兒豬狗不分,只盼幫主大人不計小人過,念著我們一群沒爹沒娘的孤兒,重來做本幫之主。大伙兒受了奸人扇惑,說幫主是契丹胡狗,真是該死之極。大伙兒已將那奸徒全冠清亂刀分屍,為幫主出氣。
于東來想達成的效果,即便未必如此,但行事的內在邏輯卻是一致的。當然,這種做法在中國社會不但更為人所熟知,往往效果也確實更好。
但這也是讓我感到遺憾的地方:現在已經是2025年了,作為一家幾乎是眾望所歸的企業,是不是可以有點更現代的行事風格?
來源:冰川思想庫 維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