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舉頭三尺有神明」,上半句更經典,可惜鮮少人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千年時光不僅孕育了如瑰寶的歌賦,更誕生了許多通俗易懂的民間俗語。這些俗語來源廣泛,有的老百姓們口口相傳,有的則依託于格言、等。

不論是何種形式的俗語,都反映了廣大群眾的生活經驗和願望。雖然簡單直白,但其中卻沉澱了千年智慧,每每讀來總是受益匪淺。

在眾多的俗語中,有一句想必家喻戶曉,即為「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常常出現在中,或是家中親友聚會交談時。

關於為何會有「舉頭三尺有神明」這樣的說法,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

相傳,有兩位,一位是日游神,負責記錄記錄白天的所見所聞,另一位是夜遊神,負責觀察夜晚的人間百態,因為兩個神分別要記錄人世善惡明辨是非,所以常出入於人群聚居的地方。

眾所周知,古人靈,這樣的故事則起到了在道德上約束世人的作用。

另外,古人時常前往廟中叩拜,以此祈願美好生活。因而「舉頭三尺有神明」也是說,神明在供桌上面三尺的地方看著你,如果你虔誠祈禱的話,就會得到神靈的幫助。

後來則延伸出新的意義:無論你在何時何地做何種事,距你頭上三尺的神明都會看的清清楚楚。以此告誡世人莫要作姦犯科,含勸善規過之意。

然而鮮為人知的是,「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有上半句,出自《》,全句為:「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

很顯然,「萬事勸人休瞞昧」亦十分精闢,意在告誡人們要遵從內心,不要做違背道德與良知的事情。

人們常說:「不做虧心事,不怕。」人生在世,常常是騙得了別人,騙不了自己。

為什麼會怕?正是因為心中尚有良知,若是做了昧良心的事,自然會惶惶不可度日。

這是一種天然的道德約束,精神的內耗最終會令人悔恨終生,因此便要勸誡人們「休瞞昧」,正所謂:「瞞得過一時,瞞不過一世。」

其實,在民間流傳的用來勸誡世人恪守本分莫要違背良心的俗語還有一句,與「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頗為相似,名為:「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

出自清代官員葉存仁的臨別贈詩中。葉存仁此人清正廉潔,為官多年一向淡泊名利,深受百姓愛戴。

某一日,葉存仁即將離任,他的下屬們執意送行話別,結果送行的船卻遲遲不來,知道明月高懸才見一扁舟,舟中裝滿了下屬的臨別贈禮。

原來為了避人耳目,下屬們特意挑選夜半時分前來表示感謝。葉存仁見狀,當即賦詩婉拒:月白風清夜半時,扁舟相送故遲遲。

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

「不畏人知畏己知」說的便是保持本心的重要性。知榮辱、講道德,行得正、坐得端,這樣的人,自會如清風明月般流芳百世。後來,漸漸衍生出「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的俗語。

其實,不論是「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還是「頭頂三尺有神明,不畏人知畏己知」,無一不是用來告誡世人的一種道德約束。

如果為人處世肆無忌憚隨心所欲,那麼這個社會便會亂象叢生。真正的自由,正是在規則的維護下方顯美好。人生百轉,唯願你我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來源:霸道歷史總裁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