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美國的貿易戰正酣之際,中國毫不動搖地宣稱自己「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中國國家發改委副主任趙辰昕的這番話,順應了近幾個月流行的一種觀點:在美國內向收縮、似乎失去活力的同時,中國則在經濟、貿易和地緣政治等各方面迅速崛起。相對地,包括中美法律學者章家敦在內的一些專家則認為,中國必然會面臨經濟和政治的崩潰。另據紐約福坦莫大學(Fordham University)法學教授、知名中國問題專家卡爾·明茲納(Carl Minzner)對《快報》周刊觀點欄目記者Baptiste Gauthey提出了更為細緻和中間的看法。他認為,現實介於衰落論和盲目樂觀之間的中間地帶。
(來源:法廣RFI 作者: 夏榕 ,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法國周刊《快報》電子版在5月7日登出這篇對卡爾·明茲納的專訪。周刊記者在訪談內容展開前寫道,在其著作《時代的終結:中國威權主義復興如何破壞其崛起》(End of an Era, How China』s Authoritarian Revival is Undermining Its Rise)中,明茲納指出,鄧小平自1970年代末開啟的改革開放時代的增長已經結束,如今中國進入了「反改革時代」,其特徵是政治威權主義回歸、法治衰退和公民社會空間收緊。他認為,外界對特朗普時代美國的關注,反而成為習近平政權的意外禮物:「特朗普的種種偏激和越軌行為,在對比之下美化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開始讓西方忽視了中國威權主義的現實。」
《快報》:人們常說中國正處於繁榮期,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國。您的分析卻更為謹慎,反而認為中國增長正在失速……
卡爾·明茲納:1970年代末,毛澤東去世后,中國開啟了大規模的改革、自由化與開放。從那以後,中國經濟實現了驚人的增長,國際地位也不斷提升。許多分析人士認為,習近平治下的中國正延續著這段改革時期的軌跡。
但我並不完全認同這種看法。中國自毛澤東時代結束以來確實取得了巨大進步,但大多數成就都發生在改革開放初期。自2000年代初,中國面臨的一些嚴重問題被過於低估了。我在研究中指出了這些問題,並認為它們正在惡化。
不過,我也不同意章家敦那種極端悲觀、災難性的觀點,即中國即將崩潰。我持更溫和的立場。我認為,過去十五年來中國所走的政治道路令人擔憂。習近平正在系統性地摧毀改革開放期間取得的所有進步。
有些專家強調,不應高估那段改革開放時期的成就……
說得很對。有些人認為,毛澤東去世后中國並沒有真正改變,依然是一個一黨制的共產黨國家。他們並非全錯,但我認為他們嚴重低估改革時代的影響。
要理解1978年轉折的深遠意義,必須回顧毛澤東時代的中國。1949年至1976年,中國極度貧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慘遭失敗,經濟後果災難性。舉例來說,當時中國的人均GDP還不如阿富汗、印度或扎伊爾。
在意識形態上,中國與世界隔絕,西方資本主義和蘇聯「修正主義」社會主義都被視為敵對。中共甚至拋棄了數百年的傳統,只為實現國家現代化。中國人幾乎與世隔絕,外部信息難以傳入。
政治上,毛時代的中國極度不穩定。毛澤東實行個人獨裁,個人崇拜在文革時期達到頂峰。他毫不猶豫地發起極端殘酷的政治清洗,政策方向經常隨毛個人意志劇變。1978年的轉折,只有放在與毛時代的巨大斷裂中才能理解。鄧小平執政后,中國釋放出明顯的變革信號。
體制本身真的變了嗎?
1978年後,中國在意識形態上大幅開放。鄧小平拋棄了社會主義正統,轉而採取務實路線。他賦予地方官員更大自由,允許他們引進國外理念、諮詢外國專家,甚至恢復前共產黨時代的思想。這種新的思想靈活性,與毛時代形成鮮明對比,使中國實現了快速擴張。
政治上,毛的個人集權被一黨制的制度化所取代。黨代會更為定期召開,決策也不再只由最高層拍板,而是通過更符合法治的程序制定。經濟上,人民公社的終結和私有財產保護的加強,極大促進了經濟活力。此後中國實現了長達三十年、年均約10%的經濟增長!
改革時代的終結和衰退的開始是什麼時候?
很難精確界定,因為這是漸進的。1989年天安門事件是關鍵轉折點。當時中國和前蘇聯等國內部都存在強烈的民主訴求。中國政府選擇鎮壓,斷絕了政治自由化的可能。
2000年代初,情況出現明顯變化。中國領導層擔心「顏色革命」在東歐和中亞蔓延,於是加強了國內安全措施:外企受到更多監管,經濟權力回歸國企……此時,改革時代實際上結束。2012年習近平上台後,徹底埋葬了改革開放。
是否高估了習近平的作用?
這是個很好的問題。習近平在中國近年變化中的責任程度,是區域專家爭論的焦點。我不同意認為習近平是中國當前經濟困境唯一責任人的觀點。例如房地產泡沫破裂,早在2012年之前就已埋下隱患。此外,還有一些結構性趨勢,東亞其他國家也面臨類似問題。
但也不能低估他的責任。2012年,很多人曾寄望于轉型:習近平比前任更年輕,女兒曾在哈佛留學……他們以為過去幾十年改革的成果不可能被逆轉。事實證明這是巨大的誤判:習近平展現出極高的政治手腕,中國也由此徹底進入「反改革」時代。
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改革時代的中國比現在更為開放和靈活。十五年前,中共雖是一黨制,但治理方式更具彈性。許多公益律師利用現有法律體系揭露地方腐敗,存在一定程度的獨立媒體,也有學者能就部分議題發表意見。
但隨著改革的終結,「安全化」進程加速。政府認為律師是威脅,有的被吊銷執照、逮捕或流亡。獨立媒體被封殺,學者因被視為「外來思想」的傳遞者而被噤聲。社會逐漸封閉,公共空間大幅收緊,大多數中國人甚至自覺自愿地自我審查。
這種「安全化」氛圍也影響到國家機器。改革年代,文革的記憶猶新,80-90年代的精英們深知缺乏內部討論的危害,鼓勵一定程度的內部辯論。如今,權力高度集中於習近平一人,討論空間被徹底凍結。比如疫情期間的「清零政策」,即便許多人明知其效果有限,仍因無人敢反對習近平而形成共識。
僅用十年時間,習近平就鞏固了對中國政治體系的控制,通過大規模「反腐運動」清除異己,並修改憲法,為長期執政鋪平道路。權力再度高度集中,完全圍繞個人展開。在意識形態上,政權試圖通過動員傳統文化【小編推薦:中華文化是高級文化系統】和民族主義來填補空虛,對抗西方價值觀。
中產階級和年輕人對經濟放緩極為焦慮,越來越懷疑自己能否達到父輩的生活水平。這標志著習近平上台時所承諾的「中國夢」已不可能了。
您如何看待中國政權未來幾年的演變?
有幾種可能。最不可能的是:中國民主化和自由化,這一觀點在美國流行了二十年。我已完全不再相信了。過去十年,中國當局系統性地瓦解了所有可能推動變革的社會力量:律師、工會分子、記者、學者和主張改革的政治人物。
第二種是政權突然崩潰,比如章家敦的觀點。但除非發生極端事件,比如戰爭慘敗或中共高層出現劇變,否則我看不到中國會突然崩潰。習近平對黨和國家機器的控制極為牢固。即便經濟放緩讓許多中國人憂慮,他們依然傾向於與過去或其他國家對比,認為現在比1960年代或其他國家好得多。就算經濟大幅惡化,我也不認為會導致政權垮台。
我認為最有可能的情形是漸進式的衰退。隨著治理難題不斷加劇,國家不得不投入越來越多的資源和精力去應對各種問題。與其說會有一場大危機引發革命,不如說政權會因自身僵化和低效而陷入緩慢衰退。
北京宣稱在與美國的貿易戰中「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
特朗普的極端和越軌行為,在對比之下美化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也讓西方忽視了中國威權主義的現實。美國政策的不可預測性讓許多國家感到擔憂,不僅僅是中國。在加拿大,最近幾個月全國凝聚力增強,部分原因就是對鄰國美國局勢的擔憂。
在中國,特朗普的反覆無常和好鬥為中國提供了絕佳的宣傳工具。對習近平來說,這簡直是天賜良機。在經濟放緩、政權脆弱的背景下,他正好可以用「外部敵人」來轉移國內矛盾,把中國面臨的困難歸咎於外國,尤其是美國,從而為自己的政策開脫,並強化民族主義敘事觀點。從這個意義上說,特朗普政府的政策間接有利於中國政權。
歐洲有人認為歐盟可能不得不向中國靠攏……
我首先希望法國繼續捍衛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這些價值美國曾身為長期代表。我希望法國、歐洲、加拿大、日本以及所有認同這些價值觀的民主國家,在未來幾年裡,即便面對特朗普的「特殊時期」,也能高舉自由主義旗幟。
至於您的問題,在美國被視為不可靠的背景下,習近平自然將目光投向歐洲。經濟上,中國顯然希望加強與歐盟的貿易聯繫。自美國加征關稅、貿易戰升級以來,中國一直在尋找新的出口市場。製造業,尤其是電動車、電池和太陽能等領域產能過剩,歐洲在發展綠色能源領域進度迅速,這對中國來說自是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