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談判「重大進展」,是拐點還是緩兵之計?
AI
本周,中美新一輪貿易談判落下帷幕。出人意料的是,雙方罕見地同時釋放出積極信號——均稱本輪談判「取得重大進展」。這個表態乍聽令人振奮,但在筆者看來,這既可能是關係緩和的拐點,也不排除是一次策略性的「緩兵之計」。
「重大進展」背後,是外交措辭的技巧,還是實質性的讓步?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重大進展」這個詞,本身具有高度的外交靈活性。它既可以代表某些實質問題上的突破,也可以是一種避免談判破裂的修辭工具。當前,雙方並未公布具體協議內容,更未見到如關稅調整、黑名單企業解禁等標誌性成果。因此,所謂「進展」究竟進到哪一步,外界仍在觀察。
不過,這次表態至少說明一個趨勢:在高度緊張甚至對抗化的雙邊關係中,經貿領域依然被雙方視為可以「談」的板塊。對於全球市場來說,這是一個罕見的喘息機會。
經濟現實讓雙方不得不「回到桌邊」
貿易談判從來不是抽象的外交遊戲,而是現實經濟博弈的延伸。從中國角度看,當前出口增長面臨壓力,全球需求疲軟,外部市場穩定性對經濟修復具有重要意義;從美國角度看,拜登政府正處在政治敏感期,通脹控制與就業表現影響選情,對中國的高關稅政策也在國內引發越來越多的質疑聲。
更關鍵的是,全球供應鏈仍處在脆弱狀態,美國難以在短期內實現產業鏈「脫鉤」,而中國也在積極尋找中長期穩定的外部環境。在這樣的背景下,雙方哪怕是出於務實考慮,也必須「握手而非攤牌」。
結構性矛盾猶在,合作基礎仍然脆弱
當然,不可對這次談判成果抱有過高期待。中美之間的核心分歧,早已不僅僅是貿易赤字那麼簡單。技術封鎖、地緣安全、全球影響力之爭,構成了今天中美關係的新常態。這些根本性的矛盾,不會因為幾次對話就輕易化解。
更何況,華盛頓的對華政策並不統一,制裁、管控與談判并行不悖,很可能今天談合作,明天就掀桌子。這種政策不確定性,也將持續影響未來中美經貿關係的走向。
談判不是終點,而是階段性的博弈成果
我們需要承認一個現實:中美談判之所以有進展,是因為「談下去」對雙方都有現實利益。但談判進展不代表戰略互信建立,更不是合作模式的全面恢復。談的是利益,緩的是態度,真正的轉折點,還遠未到來。
對於中國而言,這一「窗口期」更應被視為爭取時間、修鍊內功的契機。繼續推進科技自主、完善營商環境、加強制度優勢,才是立於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
結語:
「重大進展」當然值得肯定,但別忘了,這是棋局中的一次落子,不是終局。中美關係將繼續在競爭與合作之間動態演化,真正決定未來走向的,不是一次談判結果,而是彼此戰略底層邏輯的改變。對於這一點,我們必須保持清醒。
來源:北京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