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情系中華

兒子問「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媽媽的回答顯高智商,值得你學習

一位媽媽給我講了她和兒子之間的一段對話。

我聽后,覺得她的回答很有智慧,值得學習。

01

那天傍晚,兒子放學回家,神情異常安靜。

他一進門,低聲說了句:「媽,我今天被打了。」

我心猛地一沉,但強忍著情緒,平靜地問他:「你告訴老師了嗎?」

他搖頭。

「那你打回去了嗎?」

他低著頭,小聲說:「沒有……但我真的很想。」

他抬起頭,眼裡帶著一絲委屈:「媽媽,我被打了,可以還手嗎?」

這一刻,我意識到,這不是個簡單的問題,而是一次關於尊嚴、規則與成長的啟蒙。

02

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拉著他坐到沙發上,給他倒了杯水,輕聲問他:「你知道貓和的區別嗎?」

他一愣:「一個小,一個大?」

我點點頭,又補了一句:「貓生氣了,會立刻撲上去撓人;老虎呢?它不動,它先盯著你,讓你害怕。」

他皺著眉,若有所思。

我繼續說:「衝動地還手,是本能。但能控制自己、知道什麼時候出手的人,才是真正厲害的人。」

他沉默了一下,我趁機問他:「你知道那個打你的人,為什麼打你嗎?」

「他說我撞了他,但我不是故意的,我只是著急排隊。」

「你道歉了嗎?」

「我正要說,他就打了我。」

「那你覺得,如果你打回去,你更有理嗎?還是變成你們倆都在鬧事?」

他低頭不語。

我趁機說:「寶貝,媽媽不會教你永遠不還手,但我會教你——什麼時候還手,才叫贏。」

03

「你要記住,第一步,是保護好自己。」

「如果危險來了,先遠離,先避開,先找老師和大人。這不是懦弱,而是聰明。」

「真正聰明的人,知道什麼叫『不值得為爛人搭上自己』。」

他點點頭。

「那什麼時候可以還手?」他又問。

我認真地回答他:「如果有人反覆欺負你,已經威脅到你的,或者你實在躲不開,那麼你要站起來,堅定地告訴他——『你再動我一下,我就還手了。』

如果他還動手,那你可以還回去,但要記得——不是為了發泄情緒,而是為了立界限。」

「懂了嗎?不是誰打你都得打回去,但誰想一直欺負你,你都不能讓。」

「那……如果我說了『你再打我我就還手』,他還打我怎麼辦?」他再次問我,眼神里透著一絲不安。

我看著他,說:「那你就冷靜地還回去。」

「不是拚命,也不是罵人,是讓他知道——你不是軟柿子。」

「媽媽不是讓你變得暴力,而是想告訴你,有時候『不反抗』,就會被當成可以隨便欺負的人。」

「你不是報仇,而是為了設立邊界。」

我看著他一臉若有所思,就接著說:「可最重要的,是你得讓別人看得出,你是一個不怕事、有底氣的人。」

我說這句話時,他的眼神終於慢慢有了亮光。

04

「媽,那你小時候,有沒有被欺負過?」他突然問我。

我想了想,輕輕笑了一下。

「當然有。我小時候也膽小,也被搶過橡皮、書本,也不敢吱聲。但後來,我有一次忍無可忍,站出來說了句『你再動我一下試試』。」

「然後呢?」他睜大眼睛。

「然後那個同學就再也沒來惹我了。」

「所以啊,很多時候不是你要變得凶,而是你要變得不再害怕。當別人知道你有底氣時,他們就不敢再試探你的底線。」

他笑了。

那一刻,我看到他終於把「可以還手嗎」的問題,變成了「我如何不被欺負」的答案。

05

「那我什麼時候不該還手呢?」他接著問。

我摸了摸他的頭,輕輕地說:「嗯,這是個更難、但更重要的問題。」

「有三種時候,最好不要還手。」

「第一種,是當你知道這是個誤會,對方也不是存心欺負你。這時候,打回去,不是勇敢,是衝動。」

「第二種,是你其實有別的辦法可以解決,比如走開,或者告訴老師、告訴我,而不是一個人硬撐。」

「第三種,就是你知道,對方在人數上、力量上都遠超過自己,那樣還手就很不明智。」

我頓了頓,看著他認真思考的樣子,繼續說:「你要記住,能不靠拳頭解決的事,就別用拳頭。越早學會用腦子解決問題,越能保護好自己。」

「那……我不還手,別人會不會說我慫?」

他眼神里透著擔憂。

我蹲下來,看著他說:「寶貝,不還手,不是因為你慫,而是因為你在用腦子判斷,這件事值不值得。」

「真正的勇敢,不是每次都揮拳,而是懂得什麼時候該停,什麼時候該出手。

就像真正的高手,知道一拳打出去容易,但收回來更難。」

「你可以說:『我不打你,不是我怕你,是我不願做無意義的事。』如果對方還是不聽,那你要告訴老師,也要告訴媽媽,甚至還手。

保護自己,永遠不是丟臉的事。」

他若有所思地點點頭:「那我以後……先制止,再看情況,是吧?」

「對。」我微笑著說,「你要練的,不是拳頭,而是判斷和勇氣。」

06

這位媽媽的話,我很贊同。

被欺負,若一直退讓,那不是真正的善良;但如果遇到點事情,就動不動「打回去」,那不是力量,而是失控。

所以,我們要幫孩子分清楚,是誤會還是惡意

即便孩子真正要「還手」,那他也是清醒地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不是「下意識」地打回去。

孩子進入到社交圈,可能會被誤解,被針對,被欺負。

但他需要明白:「我是被愛著的、有後盾的、被認真對待的。」

那他就有勇氣面對一切。

哪怕他以後真的動了手,只要那是他判斷清楚、冷靜決斷下的選擇,他都會得到支持。

成長,不是變得攻擊性強,而是變得更有力量和有選擇權。

來源:布穀媽媽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