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鐵狂飆時代的落幕,鋼鐵長龍的喘息聲中,隱藏著難以承受的經濟重壓。杭州亞運會帶來的138億債務尚未償清,深圳又因海外投資縮水37%而巨虧63億,財政的底線已近乎被燒穿。
票價與成本的嚴重倒掛是地鐵虧損的主要原因。北京地鐵每張票的成本高達10.27元,而乘客支付的票價僅為3-7元,每運送一位乘客就虧損7元左右。重慶地鐵的每人次運營成本為15.13元,而實際票款收入僅為2.2元。全國地鐵平均票價僅能覆蓋35%的運營成本,這與紐約地鐵單程票價摺合人民幣28元,以及香港高峰期過海40港元的票價形成強烈反差。「2元坐穿全城」的低價背後,是財政的大力補貼。
巨額債務更是壓垮地鐵公司的最後一根稻草。北京地鐵總負債高達8000億元,僅利息支出每年就達149億元;深圳地鐵和昆明地鐵的債務也均超過千億元,利息都難以償還。
運營效率低下進一步加劇了虧損。早晚高峰時段車廂擁擠不堪,而平峰時段卻如同「運椅子專列」,上海16號線臨港段日均客流不足1000人,單次運營成本為2萬元,而票款收入僅為2000元。西安部分線路非高峰時段空載率超過70%,紹興地鐵單公里客流強度僅為深圳的六分之一。免費乘車政策也加重了財政負擔,廣州地鐵3號線32%的乘客使用老人卡或學生票,政府需要為每次免費乘車補貼1.3元。蘭州地鐵每運送一位免費乘客就倒貼8.7元。
即使是「黃金線路」,也無法擺脫虧損的魔咒。北京1號線日均客流達120萬人次,但每年仍虧損60億元;上海2號線貫穿外灘和陸家嘴等繁華區域,也年虧損50億元。這是因為高峰時段2分鐘的發車間隔需要雙倍的列車和司機,設備磨損速度是郊區線路的3倍,如同餐館在午市高峰時段雇傭更多服務員,但晚市閑暇時仍需支付工資。
節流措施也顯得捉襟見肘。佛山地鐵提前收車、調暗燈光、拉長發車間隔;合肥地鐵因凍雨停運,重慶環線一個月內兩次故障停運,暴露出超前建設帶來的風險。
地鐵商業開發也遭遇寒冬。深圳地鐵曾依靠「軌道物業」模式年賺159億元,但2024年地產收入暴跌46%至79億元,投資萬科更是巨虧335億元,吞噬了其過去五年的全部利潤。武漢、南京、昆明等城市的地鐵商業也面臨空置率高、租金下降等問題。
來源:伴夢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