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開放改革逾四十年,製造業高速發展,人口紅利刺激消費,房產價格上升,居民坐上資產升值的順風車,風頭一時無兩。雖然期間亦有起落,但過去十年多次放水令經濟增長延續。隨著貿易戰開打,經濟發展的樽頸問題顯現。國企壟斷主要產業的情況沒多大改善,市場化的營商環境構建未如人意,即使不斷強調對外開放門戶,卻始終未能吸引外資安心大舉進場,惟有依賴力氣轉弱的內部需求來支撐。
至今中美貿易戰爆發逾年, 大陸經濟增長放慢是鐵一般的事實。首季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長6.4%,次季僅增6.2%。6月份官方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兩個月在盛衰分界線之下,非製造業PMI下跌,顯示需求和生產表現均告疲弱。若美國如期在9月向餘下三千億美元中國商品加征一成關稅,等如向 大陸經濟「踩多一腳」,下半年的GDP增長即使守住6%,明年亦有機會跌破此關位。
近日 大陸放話,經濟下行壓力增大,要設法谷消費,堅持不以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手段,這一點算是避免再走上錯誤的舊路。但這些年中國的債務不斷攀升,居民債務佔GDP比重由2008年的不到兩成,增至去年逾五成,意味居民消費力已不如前。
再看股市一潭死水,樓市前景難測,資產升值的好日子不再。單靠鼓勵生育、放寬戶籍限制及減稅降費,對經濟有多大刺激力,存在疑問。當中關鍵,莫過於要維持就業市場穩定。惟製造業欠缺訂單,大量中小微企業水深火熱,即使銀行能提供融資,只怕亦幫助有限。
說到底,在歷史的長河裡,變幻才是永恆。國際間的形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眼前的困局,無論是企業抑或個人,都要判斷所身處的時代和環境,因應情況及時作出適當的調節,面對挑戰,迎難而上。畢竟適者生存,是自然定律。
來源: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