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最引人注目的財經新聞有兩個:第一,三大交易所恢復IPO,上證指數應聲跌破3000點。
第二,個人所得稅APP的「收入納稅明細」,新增了5個項目。
具體如下:本文重點分析個稅問題。
「收入納稅明細」新增5個項目,大多數人搞不太明白它準確含義,但會在心裏打個問號:這是要加稅了嗎?
有記者採訪了「國家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平台」,客服人員的答覆是:該五項個人所得確實為今年新增的顯示項目,主要是可以讓有上述個人所得的人在個稅APP上查詢收入、個稅明細。此次新增展示的五項個人所得主要是查詢、展示的作用,並不改變彙算清繳方式。
去年12月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官方也提出:要謀划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在今年全國兩會上,財政部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提交的預算執行情況報告中,也進一步傳遞了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將至的風向。
了解了這些背景后,你就會知道:進一步優化個人所得稅制度,是大勢所趨。
上一輪個稅改革是在2018年完成的,當時對《個人所得稅法》進行了第七次「大修」,實行了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
《個人所得稅法》把個人收入分為9類:
說白了,這4項打包構成了「綜合所得」,一起計稅。
另外5個項目是分類計稅的,一共分為兩組,其中「經營所得」按照5級超額累進稅率計征(最高35%);其他4項所得按照20%的比例稅率計征。
在國家稅務總局主管的《稅務研究》雜誌公眾號上,曾發表過一篇「進一步優化綜合與分類相結合個人所得稅的對策建議」的文章,分析了上一輪個稅改革(2018年)的5大問題,名列第一的就是:「稅制綜合程度有待進一步提高」。
建議大家仔細閱讀下面這幾段話:
為什麼「綜合所得」擴容可以達到這個目的,請看個稅法里「綜合所得」的稅率表,最高為45%。
經營所得稅率高一些,最高也才35%:
此前曾整理過一份2022年度的,人均個稅30強城市排序,也放在這裏給大家參考,稍後會更新一份2023年的。
來源:新唐人
中共財政吃緊,稅務部門開始瞄準個人。近日,中共國家稅務總局APP更新,在「收入納稅明細」中新增了五項個人所得。民眾嘲諷,「果然沒錢了,開啟納稅。」
中共國家稅務總局個人所得稅App上顯示,收入納稅明細中除了工資薪金、勞務報酬、稿酬、特許權使用費,還新增了五項個人所得,包括經營所得;利息、股息、紅利;財產租賃;財產轉讓;偶然所得。
雖然上述9項內容都包括在中共的《個人所得稅法案》中,但此前後五項並不在App上顯示。
6月25日,稅務總局12366納稅服務熱線客服人員回應稱,這五項個人所得確實為今年新增的顯示項目,主要是查詢、展示的作用。稅務部門對個人所得彙算清繳,僅針對前四項個人所得,新增的五項個人所得不包括在內。
不過,中國網民對此說法並不買帳,紛紛嘲諷:「現在只是列出來,慢慢就得收了。」
「我工資所得已經交完一遍稅了,然後把工資存起來,還得再交所得利息,是這個意思嗎?」
「買房50萬貸款還沒有還,自己回老家住,把房子出租出去用來還貸款,也要交稅?貸款的幾十萬利息靠什麼還?」
「股票虧了可以退稅么?」
「我欠銀行10萬要不要讓銀行上稅。」
「果然沒錢了,開啟納稅。」
中共針對個人查稅還只是釋放了一個信號,對企業則已經開始下手。近日,中國各省市紛紛搞「稅務倒查」,多家企業被勒令補交巨額稅款,大陸網友驚呼:「打土豪又來了!」
據中國第一財經網站6月16日報道,浙江寧波博彙化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博彙股份)被要求補交5億元稅款,該公司隨後宣布兩條生產線停廠。
廣東佛山高明一家酒店已經註銷幾十年,仍被追繳90多萬元稅款及滯納金。網友批評「死了也不放過」。
在海外網路社交平台X上也傳出了多家中國企業遭倒查數十年,被追討巨額稅費的消息。有網友表示,現在生意圈討論最多的就是查稅,各位老闆都不敢動,「躺平」了。
浙江私營企業老闆劉先生接受採訪時說,中共地方財政都沒錢了,他們這樣搞是在殺雞取卵。
安徽民企老闆陳明(化名)表示,中共這樣做,就是要讓一些稍微有點錢的人都傾家蕩產,「我們現在的老百姓的民心已經都傷透了,現在清醒的人非常非常多」。
陳明說,中共強行收割老百姓財產,又害怕引發民變,現在是稅務局和公安局一起聯合辦公,「稅務局查,公安局呢這刀把子呢,防止有什麼抗爭呢」。
來源:劉曉博說財經 新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