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拉攏歐亞國家站邊一面向俄靠攏引發質疑
布魯金斯研究所(Brookings)亞洲政策研究中心研究員金沛雅(Patricia M. Kim)5日撰文指出,在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動關稅威脅的背景下,中國試圖將自己塑造成負責任的世界領導者,作為其所描繪的美國動蕩和西方衰落的穩定替代方案。
中國的外交攻勢毫不掩飾。習近平上個月走訪越南、馬來西亞和柬埔寨,簽署逾百項涵蓋供應鏈合作、AI、醫療與綠能協議。同時,中國也加緊拉攏歐洲與亞洲國家,推出免簽政策,加速各層級的經貿合作磋商。
4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接待西班牙總理桑傑士(Pedro Sánchez)時主張,中國與歐洲應共同捍衛全球化、反對「單邊霸凌行為」,明顯劍指美國。另外在不久前,中日韓三國外長也舉行會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在會中力促深化貿易與投資合作,並呼籲重啟三方自由貿易協定談判。
然而,習近平現身莫斯科卻讓中國的外交布局變得更加模糊,也暴露了其戰略局限性。當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侵略戰爭之際,北京明顯選擇站在普京這邊,這進一步加深了外界質疑:中國寧願與破壞國際秩序的國家結盟、也不願維護國際規範。
儘管如此,並不是所有國家都會對中國保持警惕。對許多南半球國家而言,中俄夥伴關係不成問題,或者至少不是主要問題,相較之下,它們與中國的經濟合作才是重點。但在歐洲與部分亞洲地區,尤其是本就對北京抱持高度懷疑的地區,習近平的此番動作,恐怕很難讓這些國家相信中國會是一個「自由貿易的捍衛者」。
川普關稅壓力山大中俄關係仍須維繫
習近平會大動作親俄,主要原因就是在美中競爭壓力加劇下,北京仍將莫斯科視為重要夥伴所致。在俄烏戰爭上,北京的普遍觀點認為普京不太可能滿足川普期望的對烏和平協議,美俄之間的不信任感仍十分嚴重,難以根除,因此北京方面並不擔心美俄聯手。
令北京感到緊張的反而是普京與金正恩之間的關係,在俄羅斯與朝鮮軍事合作逐漸升級的態勢下,中國可能會變成俄羅斯與朝鮮之間的傳聲筒,導致中國被俄羅斯邊緣化。對於長期習慣在朝鮮半島外交中扮演核心角色的北京來說,將其地位拱手讓給莫斯科,將會是一項沉重打擊。
俄國不強不弱符合中國核心利益
儘管中俄關係日趨密切,習近平對普京仍未展現進一步讓步的意願。原因在於,當前俄羅斯經濟衰退、軍力吃緊,對西方的外交籌碼也有限,雙邊關係由中國主導的態勢並未改變,這種不對等關係甚至已引發克里姆林宮的不滿。
對北京而言,俄羅斯既是可以對抗西方霸權的戰略夥伴,也是潛在的風險來源。若俄羅斯過於孱弱,就無法支撐中國的地緣布局;但若俄羅斯再度崛起,則可能重演中俄對峙的局面。因此,對中國來說,最理想的狀態是俄羅斯最好既能牽制西方,又無法擺脫中國掌控。
習近平此行莫斯科,正凸顯中國外交政策的根本矛盾。北京原本期望,一方面可藉由川普的關稅之亂擴大自身影響力,一方面爭取歐亞國家的信任。但這樣的如意算盤如今被證明過於天真。簡言之,習近平向獨裁者靠攏,不但未能拓展其全球影響力,反而對其外交空間劃地自限。
來源:上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