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說,小米模式正在被流量反噬。
但「流量反噬」這個詞,用來形容「流量至上者」更為合適,只是現在,新能源汽車行業正褪去流量崇拜,這不是流量反噬的結果,而是行業發展的必然,公眾極高的關注度加速了這一進程。
沒有一個車企敢說自己永遠不會出問題,但必須正視自身的問題。
從「紐北神話」到要求退車
「我們要求退車。」多名小米SU7 Ultra車主近期聯合發聲。
起因是他們花費了4.2萬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不具備宣傳的「高效導流」等功能,存在虛假宣傳或者官方表達有誤,因此要求退車。
去年10月,SU7 Ultra原型車在紐北賽道以6分46秒的成績加冕「紐北全球最速四門車」時,為之雀躍的米粉或許不會想到,復刻原型車同造型的挖孔前艙蓋設計,會陷入宣傳話術與實際產品功能嚴重不符的質疑當中。
簡單來說,4.2萬元選裝的性能配件變成了一個「擺設」。而這台「賽道神車」是小米的高端車型,官方指導價52.99萬元起。
小米也承認了「貨不對版」,5月7日做了公開致歉,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導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我們對此前信息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並且,小米承諾對於未交付的訂單提供限時改配服務,鎖單用戶贈送2萬積分以表誠意。
此前,小米汽車官方曾宣傳:「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完全復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車,採用了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
雷軍曾在直播中也曾提到,「我們不能只做個外觀,所以我們內部的東西也都要改」。
許多消費者信以為真。但在4月底,有車主提車后拆解發現,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的內部結構與普通版幾乎一模一樣,只多了一個支撐的塑料板。
所謂的「雙風道高效導流」碳纖維開孔,無法有效引導空氣至剎車系統,也未能產生下壓力。更諷刺的是,有博主用鼓風機對著挖孔機蓋吹風,氣流沒有形成有效導流,讓蓋在上面的紙巾紋絲不動。
當然了,部分網友也在質疑維權車主身份真實性,畢竟當下國內車圈輿論非常混亂,趁亂散布無用信息和虛假信息的人也會更多。
不過,小米的道歉方案並不能平息車主的怒火,因為無論是接下來等車的漫長周期還是價格高昂的選裝件翻車,都等同於讓消費者來為小米的行為買單。
小米能否拿出更有誠意的解決方案?據媒體最新消息,5月12日當天,小米汽車客服已經聯繫部分車主,基於當前現狀,原訂單不會再繼續生產,目前可以申請取消流程,但是定金無法退回。
封印馬力
「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5月10日一早,雷軍在微博發文。
從高速事故,到限制馬力,再到碳纖維前艙蓋涉嫌宣傳過度,短時間內密集事件的發生,小米的確走到了最難的時候。
今年以來,多個品牌宣布「智駕平權」的時代到來了,比如,比亞迪掌舵人王傳福將2025年稱為「全民智駕元年」,城市NOA、端到端演算法、大模型也已經成為了智能駕駛行業的主流敘事。
智駕,可以說,是今天眾多車企一大賣點,但小米SU7等事故也讓公眾對L2級別的智能輔助駕駛系統充滿擔憂。
尤其是車企們激進的營銷策略,讓價值經驗不足但又勇於嘗試的年輕用戶面臨了更多更大的風險。近日,小米、蔚來、理想等頭部車企集體為「智駕」改名,已經將相關功能更名為「輔助駕駛」。
考慮到安全問題,小米也對SU7 Ultra的「馬力」出手了。
4月30日,小米通過OTA推送SU7 Ultra 1.7.0版本更新,新增「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將車輛最大馬力從1548匹限制至900匹。也就是說,要想解鎖最大馬力,小米車主得先去賽道刷個成績再說。
要知道,自誕生起,SU7 Ultra就憑藉著1548匹的超強馬力、1.98秒破百的速度,吸引了不少車迷,說白了,很多人就是衝著大馬力去的。但如今,只有車主在官方賽道上證明自己的實力,達到系統中的標準圈速,才能解鎖最大馬力。
當然,小米官方客服的態度很明確,「為了確保我們賽道新手的安全,所以他在這個賽道進行圈速考核,達到我們官方的建議的成績,之後最大馬力才會進行解鎖」。
然而,大部分反對的聲音認為,沒有最大馬力的加持,那麼這款車將喪失它本來的靈魂了。而且他們認為,小米沒有徵詢過意見和車主調研就決定,完全是一種不尊重車主的表現。
收到大家反饋后,5月7日,對於限制馬力問題,小米承認在溝通和說明方面做得不到位,沒有充分徵詢大家意見,已暫停推送,並會在4—8周內通過新版本解決。
可以看到,近期,出事的小米一直處在「接收反饋、道歉、修改解決方案」的循環當中,畢竟直面質疑才能挽回口碑。
以互聯網思維顛覆傳統車圈的品牌,正經歷著造車以來最嚴重的信任危機。而與消費電子產品不一樣,汽車承載了更多,尤其是承載著生命安全的重任。這次社會情緒的猛烈反彈的一大關鍵在於,對技術、責任與信任的三重審視。
來源:鹽財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