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家庭選擇移居馬來西亞,除了舒適的生活,低廉的物價,馬來西亞還有什麼值得前往的理由?
移居馬來,順便在當地讀國際學校的真實體驗如何?讓我們看看親歷者的感受。
來自北京的子豪媽媽
來自北京的子豪媽媽是來馬來西亞陪讀的。為了躲避霧霾,也為了兒子的教育,她放棄了央企財務部經理的職位和兒子一起來到吉隆坡。如今兒子在當地一所國際學校讀4年級。
過年時,子豪一家在新加坡旅遊,那裡的藍天白雲使他們動了移居的念頭,正好他們聽朋友說,馬來西亞是英聯邦國家,有很多不錯的國際學校,於是他們把考察馬來西亞的國際學校加入到了旅遊的日程當中。一家人來到N校所在的布城時,感覺很好。
到目前為止,子豪媽媽對N校還是比較滿意的。以前兒子在北京的一所民辦小學讀書,雖然相對公立學校來說環境較寬鬆,但學習壓力依然很大,天天有滿分秀,考考有排名,學校在細節上過於吹毛求疵。儘管孩子學習成績不錯,但子豪媽媽並不關心排名,她更希望學校能夠關注排名之後折射的問題。
子豪媽媽回憶,那時候孩子課餘上「學而思」這樣的補習學校時,因為思維節奏跟不上老師,會邊上邊哭。而在N校,老師從來不會當著孩子的面說孩子不好,永遠都是在鼓勵孩子,有任何問題只是事後跟家長單獨交流,而且基本上沒有橫向的排名。每個期末,家長能看到孩子情況的縱向排名,老師還會跟家長一對一會談,仔細分析孩子每一個考核項指標後面代表的問題。
「孩子過來不到兩年,我能強烈地感受到他從原來的『家長要他學』,轉變成了『他自己要學』,孩子的自我意識覺醒了。他通過自己努力的過程和結果,意識到『我能行,我可以』,從而變得更加努力,我覺得這將使他受益終生。」子豪媽媽說。
她還分享道:「比如,以前孩子並沒有學樂器,到N校之後,孩子們的表演很多,所有的孩子和家長都可以去看。其中,有不少孩子會表演彈鋼琴,表演結束之後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大家熱烈的掌聲,我兒子就逐漸對學鋼琴感興趣了。於是,我們開始租琴,並找老師教他練習。他練得非常自覺,我不用催也不用管,完全由他自主學習,我覺得這是個非常大的收穫。」
子豪一家目前持有的第二家園簽證,是通過中介辦理的,他們很滿意。她和兒子現在租住在學校附近。「在這裏生活,環境安全,消費合理,而且我和兒子對學校都很滿意,所以我覺得這裏就是理想的場所。而且馬來西亞和國內沒有時差,飛行距離合適,是一個各方面均衡考慮都非常不錯的地方。目前我還沒有發現特別不滿意的地方。」
子豪媽媽說,「剛來時覺得當地人生活辦事效率慢,非常不適應,現在也很適應了,雖然確實不快,但是會在你要求的時間內完成,現在回想國內,節奏太快也不完全是好事。至於今後,我們計劃讓孩子在這裏讀到中學畢業,將來去歐美上大學。」
太早過來的孩子中文會有問題,太晚則英文學習可能會遇到問題。
再就是擇校不能光聽別人的推薦,好的學校永遠有人排隊。所以,她建議家長自己找來學校的網站,自己看、多了解、約參觀、約面試,多和已經入學的家長聊,全方位的感受學校的教學要求和特色,並結合家庭、孩子自身的情況進行衡量,這樣就會選到滿意的學校。
來自上海的包筱菁一家
來自上海的包筱菁一家應該算是老資格的移居者了。早年,他們一家三口辦好了第二家園簽證,就帶著老人一起搬了過來。如今,他們居住在一個華人社區,女兒在吉隆坡老牌國際學校A校讀5年級。說到在這裏的生活,包筱菁用得最多的三個詞就是「滿意、安心、舒心」。
其實,離開大上海,當初他們還是有些小糾結的,夫妻倆的工作都很不錯,雙雙放棄挺可惜。按她自己的說法,當時的包筱菁還是一位標準的「雞血媽媽」,幾乎所有的業餘時間都帶著尚在幼兒園的女兒穿梭于各個培訓班,不僅樂此不疲,甚至還在想著加碼,直到她先生提出了嚴重的抗議。
於是,他們開始仔細考慮孩子的受教育之路。他們希望孩子將來到英國去念大學,便開始著手計劃帶孩子到國外接受國際教育。美、加、歐等傳統西方國家並不在他們的候選範圍之內,一是路途太遙遠,去了之後回國不容易;再就是老人有心血管方面的毛病,一到冬天就需要天天打點滴,長年處於夏季的東南亞自然成了他們的首選。
包筱菁說:「我們從來沒有後悔過這個決定。在這裏,我媽媽的身體越來越好,再也沒有打過點滴,我們也很有安全感。
比如,我可以把孩子獨自放到書店看書,店員明知道孩子不買書,還是會幫忙帶孩子去上廁所;再比如,有次我女兒在商場參加同學的party,跟來接的外婆說岔了時間,派對結束后沒有找到外婆,工作人員很負責地給我打電話,再三確認臨時趕來接孩子的朋友的身份之後,才把孩子交給他,事後還主動詢問我孩子是否安全到家。」
然而,最初孩子還小,英文還不夠好,不得不先去別的學校過渡了一段時間,才得以順利進入A校就讀。說起這所學校,包筱菁滿是讚譽,唯一後悔的就是當初沒能夠第一時間把女兒送到這裏。學校是非盈利性質的,財務十分透明,因而每個月家長都會收到學校的財務報表。家委會的權力也非常大,甚至可以直接啟動程序罷免校長。孩子們在學校不光是學習學術知識,而是全方面學習和實踐運動、藝術,提高社會服務能力。
她說:「給孩子擇校,一定要做足功課,國際學校也分很多種,英國的、美國的、澳大利亞的、本土的。學校的課程體系也不盡相同,IB、A-level等等各有千秋,一定要對學校和課程體系都有所了解,想清楚孩子適合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再做決定。實地考察和仔細研究學校官網都是很有必要的,不少中國家庭就因為事先不做功課而走了彎路。
來源:菁kids北京
比起國內的一二線城市,馬來西亞的公共交通並不發達,也沒有方便的網購、快遞、外賣,生活節奏緩慢,人們辦事效率低。但包筱菁認為,這些所謂的不便完全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他們非常清楚移居的目的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和一家人的身心健康,而這兩個目的目前都達到了。
所以說,我在這裡有我自己的生活,不再是一個整天帶著孩子轉戰培訓班的雞血媽。我也真心建議有打算來這裏定居的家庭,要有一定的經濟基礎,要量力而行,要想清楚移居的目的,來這裏不能首先考慮賺錢。為了健康的生活環境和孩子的教育而來,這個地方不會令人失望,但前提是事先要做好準備!」包筱菁說。
曾經在金融行業工作的Lynn坦言,她搬到馬來西亞純粹是為了孩子的教育。今年3月,她帶著兒子從上海來到吉隆坡,做了一名陪讀媽媽,兒子目前在讀9年級。
「在國內,因為我們是中國國籍,孩子不能就讀國際學校(就是目前所說的外籍人士子女學校),而在國內可以就讀的雙語學校,我個人感覺,在語言環境、師資力量和課程設置等軟硬體方面,與國際學校相比還是有一定的差距的。」
因為兒子已經上中學了,所以Lynn一家在給兒子擇校時非常慎重,做了精心的準備。他們先是通過互聯網和朋友的介紹篩選了幾所建校歷史比較悠久,口碑比較好的學校,然後通過學校官網了解了具體的信息和歷年學生的畢業成績,最後選定了兩所目標學校。
吉隆坡幾所好的國際學校學位都比較緊張,一般都需要在waiting list排隊,錄取的要求也比較高,所以在決定出國的兩年前,他們曾實地走訪了這兩所學校,和招生老師建立了聯繫,提前規劃學校的申請,最終孩子得以順利入讀A校。
此外,學校除了個別教授中文的老師,其餘老師都來自於歐美國家。這些都讓她感覺孩子在這裏的學習環境跟在歐美的私校可以說是不相上下的。要說不滿意的地方,那就是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國家,公共假期太多,學校經常放假,加上學校還有各種主題活動,總感覺孩子學習的時間很少,不如國內那樣緊湊。「當然,這個可能也是中國家長的特殊焦慮。」 Lynn補充道。
對比在國內的生活,她覺得馬來西亞公共交通不便,基本開車出行,或使用東南亞「滴滴」——Grab。這裏沒有四季,蔬菜食物相對單調。
後記
採訪完這三個家庭,儘管他們個人的背景包括孩子的年齡、就讀的學校都不盡相同,但整體來說,他們對於在馬來西亞的生活環境包括孩子接受的教育,感受都幾乎是一樣的美好,波瀾不驚也很放鬆,或許這就是他們每天都能踏踏實實感受到的小確幸吧。
來源:菁kids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