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以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為代表,西方國家在稀土開採、精鍊及回收技術上的突破,正迅速削弱中共在全球稀土市場的長期壟斷地位。中共試圖通過收緊稀土出口來「卡西方脖子」的策略,不僅未能鞏固其主導地位,反而刺激了西方國家加速構建獨立供應鏈,預計十年內中國在全球稀土市場的份額將從62%驟降至28%。這一趨勢不僅彰顯了全球多元化的力量,也對中共的戰略失誤敲響了警鐘。
萊納斯公司的突破:重稀土商業化生產的里程碑
2025年5月,澳大利亞萊納斯稀土公司(Lynas Rare Earths)宣布,其位於馬來西亞關丹的工廠成功生產出氧化鏑,成為中國以外首家實現重稀土商業化分離生產的企業,打破了中共長期主導的格局。萊納斯還計劃於2025年6月開始生產氧化鋱,進一步擴大其重稀土產品線。這一成就標志著西方稀土供應鏈邁出了關鍵一步,為電動車、風力發電及國防工業提供了中國以外的可靠供應來源。
萊納斯首席執行官阿曼達·拉卡茲(Amanda Lacaze)表示:「我們是全球唯一一家在中國境外商業化生產分離重稀土產品的公司。」這一突破不僅提升了西方供應鏈的韌性,也為客戶提供了擺脫對中國依賴的選擇。白宮已與萊納斯簽訂2.58億美元合同,支持其在得克薩斯州建設新冶鍊廠,顯示出美國對稀土自主化的堅定支持。
澳大利亞擁有豐富的稀土儲量,依託萊納斯的韋爾德山(Mount Weld)礦場及馬來西亞的加工設施,其生產能力快速提升。業內人士預測,三年後,澳大利亞有望成為全球主要稀土供應國之一,與中國展開直接競爭,甚至被譽為稀土領域的「沙特阿拉伯」。
美沙合作與全球布局:重塑稀土價值鏈
在全球範圍內,西方國家正通過多邊合作加速稀土供應鏈的多元化。美國稀土公司MP Materials與沙烏地阿拉伯礦業巨頭馬亞頓(Ma』aden)於2025年簽署協議,計劃在中東建立從礦山到磁鐵的完整稀土價值鏈。這一合作結合了MP Materials在加州Mountain Pass礦場的開採經驗與沙特的基礎設施優勢,旨在為電動車、風力渦輪機等高科技領域提供關鍵材料。
與此同時,蒙古、法國、日本等國也在積極行動。蒙古與美國簽訂了涉及3100萬噸稀土的合同,法國卡雷斯特(Carester)公司投資建設全球最大規模的稀土回收工廠,每年可生產620噸稀土氧化物,佔全球產量的15%。這些舉措表明,西方國家正通過開採、精鍊和回收的多管齊下,快速構建獨立於中國的稀土供應鏈。
中共的戰略失誤:從「卡脖子」到自陷困境
中共長期以來將稀土視為貿易戰的「殺手鐧」,通過出口限制試圖壓制西方國家。然而,這一策略適得其反。中共的稀土精鍊技術大多源自西方,其市場主導地位更多依賴於低成本和寬鬆的環保標準,而非技術壁壘。西方國家因環保法規限制一度依賴中國供應,但隨著地緣政治緊張加劇,西方通過技術升級和投資迅速彌補了這一差距。
例如,中共2024年10月實施的《稀土管理條例》進一步收緊出口,引發了全球供應鏈的警覺。路透社報道稱,中國稀土出口已因嚴格的許可程序陷入停滯,導致海外供應短缺風險上升。這不僅未能「卡住」西方,反而促使澳大利亞、美國、沙特等國加速投資稀土產業。法國《回聲報》指出,西方通過在澳大利亞、非洲、格陵蘭島和烏克蘭開發新礦場,以及MP Materials和馬亞頓的量產突破,預計到2035年中國稀土市場份額將從62%降至28%。
中共的壟斷策略還導致其國內稀土產業陷入困境。中國稀土集團2023年年報顯示,儘管開採量增加,銷售收入卻下降,反映出海外市場需求萎縮的現實。這種「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做法,不僅削弱了中共的全球影響力,也為西方國家提供了搶佔市場的機會。
結語
澳大利亞萊納斯公司及其他西方國家的稀土突破,標志著全球稀土市場進入多元化時代。西方通過技術、投資和國際合作的全面布局,正迅速打破中共的壟斷格局。中共的「卡脖子」策略非但未能壓制對手,反而推動了全球供應鏈的重塑,凸顯了其戰略的短視與失敗。
原文鏈接:開始變天了【阿波羅網報道】,來源:阿波羅網方尋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