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圖片頭條

中企掀起出海狂潮!中國技術、資金、就業崗位都被帶走了

國內今年一季度新增海外資產同比增長28%,但上的壓力,其實只是誘因。

國內企業出海潮,最早可以追溯到2018年。那一年單方面對華加征關稅,迫使更多企業前往東投資建廠,或做轉口貿易。

七年後的今天,企業出海潮再現,但這一次顯然更為複雜。

在中美經貿關係持續緊張的背景下,今年一季度國內新增海外資產同比增長28%,企業面對關稅壓力正尋求對外擴張。

5月9日,外匯管理局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國內直接投資資產約480億美元,同比增長28%。按照彭博社的分析,關稅的壓力已經初顯,國內企業正加快海外擴張步伐,試圖通過在海外創造就業和經濟增長點,來緩解外部緊張局勢。

但這一趨勢,並不是今年才開始的。

早在2024年,企業出海潮就已經開始顯現;去年全年國內企業對外投資高達1730億美元,而關稅則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企業的這一行動。

根據《南華早報》的報道,不少國內製造商為了擺脫不斷升級的關稅影響,從石化產品到紀念品等各行各業,都已經計劃在開展新的業務。

該報道還引述一家禮品製造企業的稱,自4月以來他一直籌備在得克薩斯州開設新工廠。公司95%的訂單都來自美國,「這是我們輸不起的市場。」這位老闆說。

除了美國之外,更多的企業還想方設法在開設新工廠,但這麼做的風險也存在。

過去幾個月,隨著川普開始馬不停蹄和各國進行貿易談判,轉口貿易也在談判之列,按照美國的戰略目標,要想和美國達成貿易協議,一些經濟體就必須要限制中國企業的轉口貿易。

哪怕是直接在美國建廠,也會遭遇更大的壓力。

畢竟眼下而言,一旦在美國開設工廠,就相當於滿足了川普的設想,把帶回美國。

而另一方面,美國也不希望企業擴大在美國的影響力。按照彭博社的報道,川普試圖利用貿易談判向東南亞國家和歐洲施壓,要求他們限制和的商貿往來,這就包括投資限制及其他出口的措施。

除了關稅這一因素之外,最大的不確定性還在於國內市場的消費潛力。

2024年中國製造業平均產能利用率降至72%,消費品行業頻率同比增長43%。汽車領域尤為典型,國內前五大品牌市場集中度更是突破85%,在有限的消費能力之下,也迫使更多二線品牌轉向新興市場尋求增量空間。

換句話說,哪怕是沒有關稅,國內企業出海潮,也是一個大趨勢、大方向。

當國內企業面臨價格戰的「紅海擠壓效應」,這也促使更多企業將海外收入佔比目標從2023年的22%提升至2025年的35%。

國內要內卷,還有價格戰,那麼不妨到海外去,到競爭相對溫和的東南亞甚至歐美去。

除了消費上的變化,另一個促使企業出海的還有成本。

當前中國製造業平均工資已達東南亞國家的2.3倍,且適齡勞動力數量以每年0.8%的速度遞減。勞動密集型企業向越南、孟加拉等地轉移的速度加快,紡織業海外產能佔比從2020年的15%攀升至2025年一季度的28%。

全球產業鏈的重塑,看起來是因為川普的關稅,但事實上,關稅僅僅只是加快了這一步伐,僅此而已。

哪怕是沒有關稅,在消費乏力、成本上漲的大背景下,國內企業選擇出海,也是一個大趨勢。

而區域經濟中的紅利,也迫使更多企業選擇出海。

RCEP全面生效帶來關稅減免紅利,中國對東盟直接投資中,享受零關稅待遇的項目佔比從2023年的31%提升至2025年的49%。同時,中東歐產業鏈重塑需求也釋放出每年約200億美元的基礎設施投資機遇。

在綠色能源領域,海外投資回報率往往也更高。全球碳關稅機制倒逼清潔技術出海,國內光伏組件企業在墨西哥的產能布局增長340%,儲能系統對歐洲出口同比激增215%。這種結構性優勢使新能源行業海外投資回報率(ROI)達到19%,顯著高於國內市場的13%。

邊際效益,是衡量企業出海與否的重要指標。

如果一家企業在國內投入100元,只能換來105元的回報,甚至這中間還要面臨巨大的不確定性時,那麼海外更高的投資回報率,就是企業出海的最大誘因。

而最近幾年,國內企業投資回報率早已經出現了邊際效益遞減,尤其是在基建領域和消費領域。

當消費者對價格越來越敏感,企業對成本控制越來越接近極致的時候,出海往往是一個更好的選擇。

以比亞迪為例,這家國內乃至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車企,也在出海。

比亞迪投資42億美元建設的羅勇府工廠於2024年竣工,實現年產50萬輛新能源汽車,配套本地化電池生產線。

該工廠採用工業4.0標準,帶動泰國汽車零部件產業升級,哪怕是在泰國建廠,其本地供應鏈佔比也高達65%。

在東南亞建廠,在東南亞賣車,一方面可以規避關稅風險,另一方面,單從人力成本來看,泰國這樣的地方,其人力成本已經比國內更便宜了。

而隨著企業不斷完善供應鏈,隨著時間的推移,國內供應鏈的優勢也會漸漸失去。

這也是企業出海帶來的最大劣勢。

對企業而言,它們要增長、要發展、要創造更多的利潤,出海往往是最佳的理性決策。

但對國內宏觀經濟而言,企業出海,帶走了技術、資金甚至是就業崗位,反過來又會讓消費的復甦變得具有一定的挑戰和困難。

但如果企業選擇不出海,那麼面對的就是更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更低的利潤。

這場出海浪潮本質上是全球價值鏈重構與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共振產物。企業既要抓住RCEP區域整合、綠色技術轉移、數字基建輸出的戰略機遇,更需建立動態風險管理機制,在合規運營、文化融合、技術迭代中構築可持續的全球化能力。

未來五年,能否在海外再造30%-40%的營收增長極,將成為檢驗國內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關鍵標尺。

出海是潮流,是歷史趨勢,如同當年的日本一樣,今天的國內企業也正在經歷類似的發展趨勢,但和日本不同的是,我們大概率會比日本企業走的更遠、更久。

唯一的問題就在於,企業出海從來都是被動的選擇,而這種被動背後,往往也蘊藏著風險。

當紅利開始放緩的時候,海外萬億美元的市場蛋糕,也就顯得更為誘人。

來源:羅sir財話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