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報導,位居全國收入排行榜前端10%、年收入25萬美元的民眾雖然比父母親賺錢更多,甚至超過自己對薪水的預期,卻不覺得「有錢」。房價、保險、大學學費、借款利息連續幾年持續上漲,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較高收入族群也感受到荷包壓力,企業裁撤白領員工、極少僱主提供保障養老金(guaranteed pension),讓較高收入民眾缺乏經濟安全感。
華爾街日報報導,位居全國收入排行榜前端10%、年收入25萬美元的民眾雖然比父母親賺錢更多,甚至超過自己對薪水的預期,卻不覺得「有錢」。房價、保險、大學學費、借款利息連續幾年持續上漲,年收入25萬美元以上的較高收入族群也感受到荷包壓力,企業裁撤白領員工、極少僱主提供保障養老金(guaranteed pension),讓較高收入民眾缺乏經濟安全感。
47歲的蘿倫‧費契爾(Lauren Fichter)與丈夫合併年收入35萬元,在賓州雷丁(Reading)擁有房子,還有一棟用做Airbnb出租的度假屋,三個孩子都參加俱樂部運動,比賽結束之後一家人經常叫外賣。
不過,費契爾的大兒子達爾頓(Dalton)明年上大學將要申請學貸,也要爭取獎學金。費契爾與丈夫並沒有為三個孩子存夠大學學費,若以費契爾家庭收入推算,孩子上大學每人每學年約要7萬5000元。
費契爾說:「年輕時,我絕對不會想到會有現在的收入。不過,我覺得我們只算普通、非常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
報導指出,像費契爾一樣年收入超過25萬的家庭,在全國收入排行榜位居前端10%,從許多角度來看,富裕美國民眾生活過得非常精彩,但數字背後卻有高收入族群財務不穩定的真實面,25萬年收入家庭不覺得「沒錢」,因為收入已經超過父母當年的水準,可是卻也不覺得「有錢」。
當了15年的全職媽媽之後,費契爾2023年重返職場從事銷售工作,以便為孩子們上大學存錢,到目前為止,存款成果不如預期。
費契爾家孩子每年體育活動花費9000元,住家雖然位於房價相對平實的地點,但水電費在5年裡從每月200元漲至500元。為了節省開銷,費契爾丈夫如今自己動手修車、修房子,油漆房子請人估價要1萬,讓他們決定延後計劃。
密歇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消費者調查(Surveys of Consumers)主任徐薈安(Joanne Hsu)表示,美國夢的許多指標都呈現高收入族群比低收入族群更有能力實現願望,但房屋開銷昂貴,教育花費也很可觀。
根據密歇根大學調查,收入排行位於前段三分之一、家庭年收入13萬以上的民眾當中,覺得過去3個月里比去年同期過得更好的受訪者只有26%。這個族群目前煩惱問題包括關稅、高物價,對於丟掉工作也越來越害怕。
來源:世界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