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出場,會否成為北戴河會議的「召集機構」(圖片來源:網路截圖)
石泰峰從3月底開始展開官場大洗牌,僅5月至6月底,就至少調整25名副省部級官員,其中一半為正廳升任省級副職,凸顯其「清洗」力度。這批官員中無一人出自「清華系」,反倒是「北大系」大舉上位:如北大法學博士后王旭,從甘肅省副省長調任天津市副市長;北大國際關係專業出身的黃瑞雪,從甘肅副省長兼公安廳廳長「飛降」四川,繼續出任副省長兼公安廳廳長;北大應用經濟學博士後趙辰昕,原為國家發改委副秘書長(正廳級),如今空降河北出任常務副省長。
作者今濤拍暗在看中國撰文分析,這些官員大多擁有中央黨校背景。黨校既是習近平把控幹部晉陞的甄別系統,又是中組部考核依據。若無中組部默認,石泰峰不可能完成此輪「非清華系」的升遷清洗,因此也可能意味著習陣營內部出現某種「過渡安排」。
外界長期關注的「團派」並不存在於實質權斗之中,但「北大系」卻因人脈、緣分交織,形成某種「鬆散陣營」。曾被歸入「團派」的胡春華為北大中文系畢業,前教育部長陳寶生、前自然資源部長王廣華、前央行行長易綱等,皆屬北大出身。如今擔任中組部長的石泰峰,同樣出身北大,其密集調整更像是在為可能的「習退機制」預設官僚架構。
李克強作為北大法律系畢業生,於2023年10月26日突發心臟病去世。雖已退休,但其「非習」象徵性強,引發外界長期質疑其死因。此次黨媒高調紀念卻被秒刪,反映出習陣營對其「象徵遺產」的極度敏感。
近期出台的《黨中央決策議事協調機構工作條例》,突擊發布,正好成為北戴河會議合法「框架」,而石泰峰的密集人事調整可視為條例生效后首次「協調工作」前的布陣。
北戴河會議自2003年胡錦濤時期被廢除,習近平上台後更通過制度終結「元老乾政」。但高層仍每年赴北戴河休假,引發外界猜測會議是否暗中繼續舉行。尤其今年種種信號疊加,李克強遭刪文紀念、條例出爐、官場洗牌,使人相信2025年北戴河會議有望「復活」,並承載權力交接的歷史任務。
歷史上唯一被公開報道的北戴河會議,是1958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由人民日報於9月1日報導,出席者包括政治局委員、省級書記及部委首腦。
作者認為,若此次會議真開,將可能包括正國級、副國級退休元老及現職高官,構成決定習近平去留的關鍵平台。
我們拭目以待。
原文鏈接:布局習退出機制?石泰峰大刀猛砍(圖),來源:阿波羅網王篤若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