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目: 圖片頭條

1.1萬上戰場逾6千人傷亡! 金正恩才含淚迎烈士回國 又要加碼送上3萬人

作者: 程欣瑩

看到兵在庫爾斯克作戰畫面,尤其是右下角國旗覆棺材的畫面,忍不住掉淚。圖:翻攝自朝中社

金正恩罕見在鏡頭前落淚,引發國際關注。1日,金正恩親自在平壤機場迎接援俄陣亡北韓軍將士遺體歸國,這位一向被外界形容為「天不怕地不怕」的強硬領導人,當場紅了眼眶、雙手微顫地撫著靈柩,滿臉悲痛之情毫不掩飾。不過,根據烏克蘭軍方的最新情報,北韓將再加派3萬名士兵前往俄烏戰場。

據統計,自去年11月北韓正式派兵支援俄羅斯以來,約有1.1萬名人民軍官兵出現在俄烏前線。這支部隊主要來自號稱「暴風軍團」的第11軍團,被視為北韓最精銳的特種作戰部隊之一。然而短短8個多月,這支部隊傷亡人數就超過6,000人,超過半數的高傷亡率不僅重挫北韓士氣,也對其他國家軍隊,中國媒體《正觀歷史》認為這為解放軍帶來不小的警訊。

《正觀歷史》分析,外界普遍認為,軍一直以意志力頑強著稱,從抗日戰爭到朝鮮戰爭,累積了輝煌的作戰歷史。即便和平年代,也維持著高度戰備、苦練實力。然而,面對俄烏戰場上瞬息萬變的現代化戰爭,這支曾被寄予厚望的勁旅卻未能適應,表現大打折扣。

到俄烏前線的1.1萬北韓士兵有一半以上傷亡。圖:翻攝自騰訊網虎說虎侃

有消息指出,北韓軍隊前線多仍使用二戰時期的突擊步槍、手榴彈及火箭筒,缺乏、紅外線觀測裝備、單兵數字化終端等現代化配備。即便在戰場上努力依靠地形與掩體突進,面對空中的攻擊型無人機,部分士兵竟因缺乏應對經驗,當場僵立不動,任由攻擊降臨。即使少數士兵能憑槍法擊落無人機,卻難擋跳雷、定向地雷等新型武器,導致每次突擊幾乎都是傷亡慘重。

《正觀歷史》指出,從1953年停戰算起,民軍已長達71年未有大規模對外作戰經驗,長期「久居安逸」也成了戰場上最致命的破口。有專家指出,俄軍主導的庫爾斯克戰場,原本期望援俄朝軍能在近距離步兵作戰上發揮優勢,但在無法充分配合空中與電子戰資源的情況下,戰果平平。

外界普遍認為,北韓人民軍一直以意志力頑強著稱,從抗日戰爭到,累積了輝煌的作戰歷史。圖:翻攝自正觀歷史

相較之下,伊朗與巴基斯坦近年在中東多場衝突中積極運用遠程分批打擊、混合突防等戰術,甚至刷新了多國防禦系統的認知。反觀朝軍,過去擅長的地面突擊與肉搏戰術,在無人機、精準彈藥遍地開花的戰場上,顯得跟不上潮流。

《正觀歷史》分析直言,北韓援俄部隊的慘痛教訓,也是中國解放軍必須正視的借鏡。現代戰場上,無人機、衛星定位、紅外熱顯像儀等設備讓「夜襲戰」、「穿插戰」難再重現昔日光榮。隨著超視距作戰與多維攻擊已成常態,輕步兵若缺乏現代化支援裝備,執行迂迴突擊無異於送死。

分析認為,從朝鮮人民軍的戰場表現可以看出,未來戰爭比拼的不只是血性和意志,更是技術創新力與戰術應變力。若不能與時俱進,即使擁有龐大的兵力與傳統優勢,也可能瞬間淪為戰場上的「活靶」。

1日,北韓領導人金正恩親自在平壤機場迎接援俄陣亡北韓軍將士遺體歸國,當場紅了眼眶、雙手微顫地撫著靈柩,滿臉悲痛之情。圖:翻攝自正觀歷史

來源:新頭殼

喜歡、支持,請轉發分享↓
贊助商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