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崴亚太峰会:俄罗斯试图重回亚太博弈舞台

2012年09月09日 10:22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周六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海参崴举行。这次会议主题定为“融合谋发展,创新促繁荣”,凸现亚太经合组织传统的经济合作核心,但是欧元区危机影响和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引发的忧虑都难以掩饰这个会晤机制转向亚太地区大国博弈平台的趋势。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于冷战格局逐步解体时的1989年,是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合作论坛。如今,该组织的成员国已经由最初的12个壮大到21个,总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40.5%。而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数据,其成员国经济总量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例也达到53%,贸易总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43%。在全球经济活动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毋庸置疑。

应该说,这次在海参崴峰会是在国际经济环境低靡徘徊的背景下召开的,一方面欧元区危机持续扩大的威胁并没有消失,另一方面,近年来被看作是世界经济火车头的中国经济不断显现增长减缓的迹象。国家主席周五晚间,也就是领导人峰会开幕的企业,一方面指出“世界经济面临的严峻问题对亚太地区的影响不容忽视”,另一方面承认中国目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明显。根据法新社周五获得的峰会最后公报草本,本届峰会将在周日峰会闭幕时表达对欧元区危机的担忧。另外,根据法新社消息,徘徊多年的围绕绿色产品自由流通的谈判显然在领导人峰会开幕之际取得进展,一项包含有54类可以享受降低关税措施的产品名单将送交领导人峰会通过。

但是,在这些经济议题之外,危机以及亚太海域的领土主权争议两大敏感的议题也正在符拉迪沃斯托克凸现出大国之间的较量。

叙利亚危机也许并不是这次领导人峰会的核心议题,但是,围绕危机解决途径的分歧却暴露着俄罗斯和美国关系中的某种紧张。峰会启动之际,俄罗斯外长在与前来参加会议的-克林顿双边会谈之后表示,俄罗斯将推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今年6月底在日内瓦达成的叙利亚过渡解决方案的原则。但是,这项原则协议没有要求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交出政权,这与此前欧美在联合国推动的加强制裁、逼迫阿萨德停止镇压的立场显然有相当的距离。在三次与中国在安理会否决制裁阿萨德政府的决议案后,俄罗斯仍然不肯让步。周四,总统针对国际社会对俄罗斯立场的批评反戈一击,要求支持叙利亚反对派力量的西方政府和阿拉伯国家改变立场。美国希拉里-克林顿在与俄罗斯外长的会晤中,一方面表示欢迎在日内瓦协议的基础上,再次向安理会提交解决危机的决议案,但另一方面也重申,新决议应当有制裁措施,来应对阿萨德不执行此决议案的情况。美国国务院副发言人周四试图淡化美俄在叙利亚问题上持续的立场分歧,表示尽管意见不同,但是美俄关系良好,并由此产生重要的成效。不过,该发言人对普京与希拉里克林顿是否会借此次峰会之机会晤闪烁其词。

事实上,自普京再次出任俄罗斯总统以来,美俄关系间的不融洽就再次凸现出来。美国政府针对去年年底俄罗斯立法选举后的大规模抗议浪潮的立场令普京十分不满。他曾在去年12月指责克林顿煽动俄罗斯人反对他。今年5月,普京借口要组建政府,没有出席在美国戴维营举行的工业八强峰会;而政府也在不久后就宣布不会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参加第一次在俄罗斯土地上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冷战虽然结束,俄美在国际舞台的较量仍然伴随着普京政权恢复俄罗斯大国地位的雄心而继续。

而且,继美国针对中国的崛起将战略重心重新转向亚太之后,普京政权似乎也在宣誓俄罗斯不会在亚太地区缺席。俄罗斯为这次峰会,投入大笔基建资金,将符拉迪沃斯托克整修一新。普京周五也在亚太地区工商领导人峰会上承认俄罗斯没有给予亚太地区应有的重视,希望借此次峰会,显示俄罗斯在亚太与欧洲之间可以扮演的桥梁作用。美国在去年的夏威夷第19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推动与部分成员国在跨太平洋经济战略伙伴关系协定框架下建立广泛的自由贸易区,普京则在符拉迪沃斯托克提出连接欧洲与亚太的欧亚经济联盟。

与此同时,中美两国在这次峰会前夕围绕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岛屿主权争议隔空喊话,预示这次峰会气氛有可能使领导人的表面和气难以掩饰背后的关系紧张。希拉里克林顿抵达海参崴之前巡访亚洲10国,呼吁海岛主权争议相关国家保持冷静,遵守相互认同的行为准则;中共国家主席胡锦涛则在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启动前夜,呼吁维护亚太地区的和平。

如果说,美国对中国附近海域的岛屿主权争议的关注显示中美间的抗衡的话,海参崴峰会显示,俄罗斯也正试图步入亚太博弈的行列。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