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新西兰“积极考虑”新一轮大赦!“黑民”可能拿PR

2023年03月30日 11:55

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这不,日前透露的最新信息正应验了这个道理——

“积极考虑”大赦逾期居留人士。

29日早,移民事务发言人Erica Stanford向Michael Wood提问,政府是否考虑向逾期居留者给予特赦。

她提到早前爱尔兰政府官员访新时提到的一项政策——对爱尔兰居住了四年的成年人和三年的儿童发放当地合法身份(寻求庇护者时间要求缩短至两年)。

对此Michael Wood证实,他已经收到关于特赦新西兰逾期居留者的建议,以及过去推出过的各种计划,但尚未向内阁提交文件。

“我们正在积极考虑这个问题,这是我一直在和同事们讨论的事情。”

Wood表示,他已经和包括太平洋岛裔事务部长在内的部长们谈过这事,但目前暂未能给出具体时间表。

有迹可循

这“特赦”预期居留者的话题始于两年半前。

当时借着太平洋领导人论坛的东风,新西兰太平洋岛裔社区在国会网站上发起了请愿,要求政府对逾期居留者发放居留权。

2021年,时任Jacinda Ardern向1970年代,受政府以方式对待的太平洋岛裔预期居留者道歉,让这个请愿的呼声变得更高。

到2022年3月提交时,该请愿已经获得了11,119个签名。

别小看这看似不多的请愿数,其背后的游说能力真的不是盖的。

就在年初Chris Hipkins刚任总理不久时,新西兰国家电台RNZ就向新总理提问过这个问题——

“政府好像对这个大家的关切问题,没有什么回应啊?”

当时Hipkins就答应了,会研究太平洋岛裔逾期居留者的居留诉求。

上次“大赦”已是20年前

华人“黑户”多在工地打工

提起“大赦”逾期居留者,新西兰上一次出台这样的政策是23年前。2000年,有约7,000名逾期居留者获得了新西兰永久居留权,占当时境内逾期居留人士总数(21,000人)的1/3。

获居留权的人中,有3,500人为萨摩亚人和汤加人,其余则来自其他国家。

当时政策的涵盖对象需要符合以下条件:在新西兰居住五年或更长时间;

有新西兰出生的孩子且与新西兰公民/居民为已婚/同居关系至少两年;

此外,在新西兰合法工作五年或以上者也可获得永居,但持学生签证者则在特赦范围之外。

目前新西兰境内大概有14,000名逾期居留人士。

政府早前曾经透露,逾期居留人数最多的是太平洋岛裔(汤加/萨摩亚),约占总数一半,来自中国和印度的逾期居留人数紧随其后。

2017年数据,来自中国的逾期居留者中,有不少人都在建筑行业“”。

他们之中,有不少人是听信了中介公司“高薪职业”的承诺,向中介交了一大笔钱才过来。

但许多人到签证过期才发现,当时承诺的种种根本无法兑现,最终往往是面临被遣返,甚至以悲剧收尾。

“大赦”会否顾此失彼?

政府此前曾经对大赦提出过担心,指如果政策最终能落地,有可能会导致非法预期居留人数的增加。

而且这边厢有人奋力拼搏,希望能够获得新西兰的合法居留权;那边厢政府一声令下,直接给逾期居留人士发身份,到底会不会激起民怨呢?

Stanford也就此向移民部长提问。

Michael Wood对此回应,称他并没有关于这方面的具体建议,并驳斥了“政府在发放居留权方面有所松懈”的说法,表示过去一年共处理了超过140,000人。

另一方面,虽然他承认了“正在积极考虑”大赦政策,但他同时也表示“要慢慢来”。

“毫无疑问,有些人在新西兰逾期居留,有些是第二代或者第三代,他们由于非法身份而遭受严重的社会排挤……这是考虑这问题(大赦)的主要原因……移民系统决定的性质通常很复杂……这就是我们慢慢来的原因。”

政府此前曾表示,对逾期居留者的特赦将是一项“相当大的任务”,需要修改立法。

与此同时,政府还公布了关于引进移民工人以帮助飓风和洪水重建的特殊签证审批情况。

在开放的第一个月,移民部已经发放了600多个新签证,另外有287个签证正在处理中,75个被拒绝或撤回,签证平均处理时间为4天。

占比最大的职业是劳工(labourer),有253人,其次是清洁工(108人)和木匠(42人)。

截至目前,有161人已经抵达新西兰。

面对和社区步步紧逼

政府每次都边答应“在研究”

但每次态度都相当暧昧

至于到底最后能否重现23年前的大赦

可能只有时间才能知道答案了

–end–

*以上内容转载自发现新西兰,YOYO丫米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