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打死我也要在澳洲买套学区房
“哥哥是废了,弟弟还有希望……无论如何,这次打死我也要在澳洲买套学区房!”
今年2月份刚刚带着两个儿子登陆澳洲的Maggie告诉我们,为了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Maggie和许多第一代移民一样,带上了几个行李箱和现金,决心踏上移民澳洲的征程,留下丈夫在国内经营生意。
在去年国内高考失利的哥哥,成为了压垮Maggie的最后一根稻草。
被誉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中国高考,一直以来都是决定毕业生人生的重要拐点。
在今年,一共有1,342万学子参加,比去年增加51万人,同时也是连续6年创下破千万人的纪录。
“一考定终身”的游戏规则,让许多不满意成绩的家庭选择复读,仅仅是2024年,参加高考的复读生人数就达到了413万人,接近整个墨尔本大都汇地区的人口总和。
从独木桥上摔下去,然后来年再挤一次,并不是件丢人的事情,但是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成本,却不是每个家庭都能够承担的。
为了另辟蹊径,许多中产家庭不得不放弃安逸舒适的生活,踏上海外求学的征程。这些家庭在落地澳洲之后的第一件头等大事,就是在已经高度饱和的房市中寻找一个落脚点。
“我是做了些调查的,(澳洲)和国内差不多,也分学区的,很少听说有择校生,大部分学校都是按照住哪里来录取的”,Maggie将手机上看到的几处学区房展示给了《澳洲财经见闻》的记者。
澳财记者:“现在的房地产市场饱和度很高,您看的墨尔本东南这几个区房源好找吗?”
Maggie:“价格非常高,我记得15,16年来旅游的时候,(墨尔本东南区)一套三卧室的独栋房大概就450一周,现在没有700~800(折合每周3,300~3,800人民币)根本下不来的,学区的那些更贵!”
以墨尔本东南区的Glen Waverley为例,在社区内的多所公立学校中,Glen Waverley Secondary College和Highvale Secondary College常年在成绩方面表现出色,两所学校的分别位列维州第5和第8名(Better Education Ranking 2023)。
不仅如此,两所学校在文科和理科方面都被多所教育评估机构评为满分。
但是,想要被这两所学校录取,申请人必须居住在学校规定的学区内(Catchment zone)。虽然不是绝对的硬性规定,但是根据学校政策,只有当本学区的学生录取完成后,才会将剩余的名额让给其他学区的申请人。
想要和已经录取的2,200多名符合条件的学生争取名额,显然是没有胜算的事情。所以,在学区内拿下一套房,成为了晋升精英公校的必经之路。
据澳洲房地产集团Domain数据显示,整个Glen Waverley的房价在2021年上涨20.3%,中位房价达到了160万澳元(折合770万人民币)。但是,这超过20%的涨幅在同一社区内的学区房面前,就显得小巫见大巫——年度涨幅高达33%,中位价逼近190万澳元。
33%的涨幅是什么概念?被股神巴菲特誉为 “没有基金经理能够跑赢” 的美国标普500指数,在2021年大牛市之下的涨幅也不过22.7%。
以中位价190万澳元(912万人民币)为基数计算,33%的涨幅就意味着房价将在来年达到252.7万澳元(1,212万人民币)。
Maggie告诉我们:“我们考虑先租,弟弟现在要上10年级(高一),一口气拿出几百万首付买房子,我觉得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的,先报名排队吧。”
和Maggie有相似处境的家长并不在少数,在墨尔本排名前20的精英公校学区内,他们正在伺机而动,为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多的机会而奔波奋斗。
但是,恰恰因为不断增加的需求,学区房也成为了一些精明家长的投资,最近刚刚卖掉学区房的Lydia就是其中之一。
Lydia在2017年以180万的价格买下了东南学区的一套4居室别墅,孩子在完成了6年初中和高中(7~12年级)学业后,Lydia果断将别墅出售,获得了106万澳元利润。
“这笔账其实不难算,澳洲的房价是不会跌的,房价稳定的成熟社区里买学区房更不会错……孩子书也读完准备上大学了,而且精英公校抓的就是学习,所以成绩不会差,我们也准备downsize了,房子卖掉连退休养老的钱都够了”,Lydia轻描淡写地告诉记者。
澳财记者:“您家的经济实力雄厚,当时有没有考虑过私校呢?”
Lydia:“我这哪里敢算雄厚,那些送私校的才是有底子的,私校不用看学区,看的是钱包和父母的背调。”
确实,对于学区限制的问题,另一个解决方案就是直接用钱砸出一条路。
悉尼和墨尔本的许多老字号私校,从幼儿园小班就开始招生,而且经常需要面临“一出生就报名”的情况。这些私校的“一条龙”教学服务涵盖了所有小学、中学和高中的年级,也解决了公校学生需要转学的问题。
但是,要砸出这一条路,需要的是可能是金砖。
据调查,想要在全澳收费最高的吉朗文法学校(Geelong Grammar School)完成14年教育(其中2年为幼儿园),一位学生需要65.9万澳元(316万人民币),而新州最贵的坎巴拉学校(Kambala School)的收费紧随在后。
所以,如果抛开教育,单纯从置房的角度来看,这笔巨额开支显然没有公校学区房的两位数回报具有诱惑力。
对于教育和投资,Lydia认为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做好经济和心态上的规划:“对呀,你想想看,几十万的学费,你给孩子以后置房和上大学的钱都够了……而且所有学校对国际留学生的收费都不是一个标准,我觉得投资学区房更理性……我说句不好听的,投入几十万,有的家庭投入上百万(澳元)的教育成本,他们未来能不能接受孩子平庸呢?”
对于那些远渡重洋来到澳洲为孩子争取更好教育机会的家长们,也许让自己的孩子在上千万名考生的竞赛中获得一次选择的权利,才是最珍贵的机会。
*以上内容系网友澳洲一点通自行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该文仅代表原作者观点和态度。本站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代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对文章或图片/视频版权有异议,请邮件至我们反馈,平台将会及时处理。